1.黄河的艺术资料

2.关于黄河的资料

3.沈阳地铁2号线站点周边景点汇总沈阳地铁二号线景点

4.关于楼兰美女的诗句

黄河的艺术资料

阿克苏地区柯坪县有哪些乡_阿克苏柯坪细石器遗址天气

一、作者介绍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二、我怎样写《黄河》 (冼星海)

《黄河》的创作,虽然是在一个物质条件很缺乏的延安产生,但它已经创立了现阶段新型的救亡歌曲了。

过去的救亡歌曲虽然发生很大效果和得到广大群众的爱护,但不久又为群众所唾弃。因此,“量”与“质”的不平衡,就使很多歌曲在短期间消灭或全失效用。

《黄河》的歌词虽带文雅一点,但不会伤害它的作风。它有伟大的气魄,有技巧,有热情和真实,尤其是有光明的前途。而且它直接配合现阶段的环境,指出“保卫黄河”的重要意义。它还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1.《黄河船夫曲》

你如果静心去听,你可发现一幅图画,像几十个船夫划船,画面上充满斗争的力量。歌曲有两种情绪是值得注意的:开首的紧张情绪,是船夫们渡黄河时和波涛挣扎的情形,他们唱“划哟冲上前”,“乌云遮满天……”,“浪花打进船,伙伴哪!睁开眼!舵手啊!拉住腕!……拼命哪!莫胆寒!”“行船好比上火线,团结一心冲上前!”最后一段是比较轻快一点。在他们没有渡过黄河以前,他们充满愉快与光明。经过他们一阵大笑以后,情绪已达到安慰和安心的境地,气也可以喘一喘了。

2.《黄河颂》

是用颂歌的方法写的,大都带有奔放的热情,高歌赞颂黄河之伟大、坚强。由男高音独唱,歌带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

3.《黄河之水天上来》

是一首朗诵歌曲,我用三弦作伴奏,歌词的内容全由三弦表达出,不是大鼓的伴奏方法,也不是普通的京调伴奏方法。欧洲有一种歌词与伴奏独立的歌曲,由曲作者沃尔夫(Wolf)的提倡而完成。但中国歌曲用三弦来伴奏而表达歌词的内容,又可独立成一曲的,恐怕是第一次尝试。三弦的调子里,除了黄河的波浪澎湃声外,还有两个调蕴藏着:一个是《满江红》,另一个是《义勇军进行曲》。但只有一点,而没用全曲(这是由于曲调组织的关系)。

4.《黄河对口曲》

是用民歌形式(用山西音调)写的,最后三段二部合唱是用甲乙的主调配合起来的。三弦和二胡代表甲乙的对唱和合唱。还有,过门比较轻松而有趣。唱的人宜用动作去帮助歌曲的传达,更觉生动。

5.《黄水谣》

是齐唱的民谣式歌曲。音调比较简单,带痛苦和呻吟的表情。但与普通一般只是颓废不同,《黄水谣》里面还充满着希望和奋斗!

6.《黄河怨》

代表妇女被压迫的声音,被污辱的声音。音调悲惨缠绵,是含着眼泪来唱的一首悲歌。如唱的人没有这种感情,听众必然没有同感的,而这应是值得注意的。

7.《保卫黄河》

是一首轮唱曲,从两部起至四部轮唱。每一句开头都要有力,而且要健康地、乐观地唱出。这是全用中国旋律写的。到三部至四部轮唱时,内中有“龙格龙格龙”,是轮唱的伴唱,唱时要唱出风格才有趣。整个是非常有力和雄伟,一起一伏,变化无穷,只是要留意不停地把旋律唱出。

8.《怒吼吧!黄河》

是一首四部的大合唱,里面有二、三、四部不同声部的组合。曲调是诚恳和雄厚,但充满热血和鼓励,是《黄河》一个最重要的主调。最后两句:“向着全中国受难的大众,发出战斗的警号!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们,发出战斗的警号!”要不断地唱三、四、五次,直至听众有了同感才转到结尾。最好用军号吹奏主调,用战鼓伴奏,更可表现“黄河”的伟大。它的怒吼启发着全世界的受难大众和劳动的人们。

《黄河》的做法,在中国是第一次尝试。希望爱护中国新音乐运动的群众给我一个指导,使我得了鼓励,更努力去创作。

(摘自《冼星海全集》)

三、《黄河大合唱》的诞生(光未然)

一位朋友自北美来电话约稿,以《黄河大合唱》的诞生为题,要我为《华语快报》撰文,以配合中国伟大作曲家冼星海的这部艺术作品在香港“黄河音乐节”隆重上演。围绕这个题目,我早写过回忆录,要说的都说过了。而盛意难却,虽是限题限时作文,也该再试试看。我要借此机会,热烈祝贺“黄河音乐节”取得丰硕成果。香港文化界盛情邀请而我因事未能前往,也借此表示谢意和歉意。

早在1937年春天我和星海在上海结识的时候,他已经宏愿,要通过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表现我们中华民族的苦难、挣扎、奋斗,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胜利的确信。他把这一宏愿灌注到他正在写作的《民族交响乐》中。抗战爆发了,这是全中国人民热情奔放的时代,作家艺术家更处于热情奔放的潮头。他写了很多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爱国歌曲,更希望通过声乐艺术的长篇巨著以表现自己的宏愿。这说明《黄河大合唱》的诞生,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作曲家蕴蓄已久的内在要求。

回想起来,作曲家反映时代要求的宏愿,也正是中国作家艺术家共同的心愿,我也并不例外。1938年秋冬,我和抗敌演剧第三队的同志们一起,经常在大西北的黄河两岸行军。在敌后游击根据地活动。中国雄奇的山川,游击健儿们英勇的身姿,时刻强烈地感动着我,我在心头酝酿着一个篇幅较大的朗诵诗《黄河吟》。稍后在延安治病写诗时,接受星海和演剧三队同志们的建议,改写为《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现在可以补充的是,当时有两个印象,强烈地直接激发了胸中蕴蓄的诗情。一个是渡过黄河险滩时船夫们驾驶方舟(确确实实是方舟)同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这已经在《黄河船夫曲》中有所表现和发挥了。当时,同舟共济的邬析零同志记录下来的船夫号子,曾经是星海作曲时的重要参考。再一个是行经山西吉县以北的壶口(虎口)看黄河激流堕入悬崖深渊形成尼亚加拉大瀑布式的壮美图景。这是著名的“黄河冒烟”“陆地行舟”(船过此处要在陆上绕行一段)的地方。我被这大自然的奇观惊呆了。我把当时的印象如实地写进朗诵歌曲《黄河之水天上来》(大合唱第三首)中,我说“如实地写”,因为确实“从十里路外”,可“仰望它的浓烟上升”,它确实“摇动了地壳,冲散了天上的乌云”;这里描述的历史上西北人民无尽的苦难,当时“黄河两岸游击兵团、野战兵团,星罗棋布,穿插在敌人后面”的奇异场面,也都是真实的。《黄河大合唱》八首歌曲的这个第三首,被写成一首朗诵歌曲,这在词曲作者都是有意的尝试。星海写道:“中国歌曲用三弦来伴奏能表达歌词的内容,而又可独立自成一曲的,恐怕是第一次的尝试。”(《我怎样写黄河大合唱》)我以为应当这样尝试发挥艺术的效果。

全国解放后,《黄河大合唱》在首都多次正式演出,都忽略了朗诵歌曲《黄河之水天上来》,我对此表示遗憾。朗诵歌曲表演时难度较大。他们怕处理不好,影响了整个演出的效果。1939年4月在延安首次两场演出,是由我带病朗诵的,当时伴奏条件也比较简朴。后来在延安演出,解放前在南北各大城市业余演出,都是八首歌曲一气呵成的完整演唱,并未因第三首难于处理砸了锅。现在的专业团体的高水平演唱,各方面的条件比过去强得多。我希望艺术家们克服困难,希望听到大合唱全曲的完整演出。

我现在还记得,1939年2月的一个晚上,延安交际处一个宽大窑洞里,抗战演剧第三队30位同志共度愉快的农历除夕。我应邀从二十里铺的医院赶来参加这个晚会。星海同志也应邀参加了。在明亮的煤油灯下,我站起来作了几句说明,然后很带感情地一气朗诵了全部四百多行的《黄河》歌词。同志们以期待的眼光聚精会神地谛听着。掌声刚落,星海同志霍地站起来,把歌词抓在手里,说:“我有把握写好它!”接着是更热烈的掌声,杂以欢呼,祝贺这诗与音乐的心灵的契合。

《黄河大合唱》主要是音乐艺术的成就。歌词为实现作曲家的宏愿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痛惜天才的作曲家过早地离去!要是他活到今天——当然是80高龄了,听到他的歌声至今还在大河上下、天南海北鼓舞着炎黄子孙团结奋起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那该多好啊!要是他还活着,在他正常延续的后40年中间,他该写出多少不朽的时代乐章啊!想到这里,越发感到我们损失之大!越发激励年轻一代的有志之士,急起直追,弥补我们的重大损失,并且以超越前人的新创造,为新中国增添新的光彩!

(原载1985年8月28日纽约《华语快报》)

四、《黄河》本事(光未然)

黄河以其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赞颂着歌唱着。

在《黄河大合唱》中,展开了一幅壮大的幻想和现实的图画。

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

于是在高山之巅,出现了时代的歌手,他代表着祖国英勇的儿女,歌颂着黄河,并要学着他的榜样,像他一样伟大、坚强。

民族的诗人在亚洲巨人面前,兴起了怀古的心情。他向着黄河巨人,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他看见巨人醒来了,掀起他的怒涛,发出他的狂叫,响应着祖国满山遍野的战斗的歌声。

黄河东岸,沃壤千里,男女老幼自得其乐,一旦暴敌侵入,带来了疯狂的杀伤,妻离子散,一片凄凉。

两个流亡的老乡,在黄河边上不期而遇,他们各自诉说着自己的命运,终于一同踏上了战斗的道路。

然而他的妻子,一个乡村妇女,失掉了丈夫,失掉了小孩,自己也遭到野兽的蹂躏,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偷偷地跑到黄河边上,经过一阵悲惨的哭诉,便投身到滚滚的黄河波涛之中。

这时在河东,河北,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四面八方都卷起了复仇的巨浪,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怒吼吧,黄河!向着全中国被压迫的人民,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吧!——我们代表五万万人民为祖国的最后胜利而呐喊着。

(原载《黄河大合唱》,1939年8月重庆生活书店出版)

回答者: 蛮尤 - 魔法学徒 一级 3-9 18:05

我来评论>>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6 个人评价

37% (6) 不好

62% (10)

相关内容

有关黄河颂的资料

我要黄河颂的资料

哪个有初一下册第6课<<黄河颂>>的资料?帮帮忙了哈.要...

黄河颂的资料

相关黄河颂的资料撒

更多相关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黄河颂》 资料

其他回答 共 3 条

黄河大合唱鉴赏

创作背景: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他确信中国***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篇章特色: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 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 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听后感:

听了《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重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那个时代的人们啊,你们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

钢琴协奏曲<<黄河>>,用雄壮,用呐喊,用号召,来震撼每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来歌颂每个刚强不屈的华夏儿女.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因为她有着伟大的人民.

这是高昂。

这是沉厚。

这是凄婉。

这是悲壮。

当我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的心情,是气势磅礴,是阵阵荡耳,是心境复杂的。很多人知道冼星海,却忽略了《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他生时如黄河奔流,波涛汹涌,九曲连环;死时如雪山崩颓,烟飘云散,一了百了。他用自己的整个生命与谱写了这曲感人肺腑的乐章,诗一般的语言,与激昂的旋律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那种和谐与坚定,就像是紧紧团结在一起的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是乐观无畏,是坚强伟大,是不可战胜的

回答者: caijinlie - 魔法师 五级 3-9 18:05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他确信中国***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篇章特色: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 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 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听后感:

听了《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重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那个时代的人们啊,你们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

钢琴协奏曲<<黄河>>,用雄壮,用呐喊,用号召,来震撼每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来歌颂每个刚强不屈的华夏儿女.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因为她有着伟大的人民.

这是高昂。

这是沉厚。

这是凄婉。

这是悲壮。

当我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的心情,是气势磅礴,是阵阵荡耳,是心境复杂的。很多人知道冼星海,却忽略了《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他生时如黄河奔流,波涛汹涌,九曲连环;死时如雪山崩颓,烟飘云散,一了百了。他用自己的整个生命与谱写了这曲感人肺腑的乐章,诗一般的语言,与激昂的旋律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那种和谐与坚定,就像是紧紧团结在一起的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是乐观无畏,是坚强伟大,是不可战胜的

回答者: 551065 - 秀才 二级 3-9 18:11

黄河大合唱鉴赏

创作背景: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他确信中国***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篇章特色: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 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 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听后感:

听了《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重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那个时代的人们啊,你们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

钢琴协奏曲<<黄河>>,用雄壮,用呐喊,用号召,来震撼每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来歌颂每个刚强不屈的华夏儿女.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因为她有着伟大的人民.

这是高昂。

这是沉厚。

这是凄婉。

这是悲壮。

当我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的心情,是气势磅礴,是阵阵荡耳,是心境复杂的。很多人知道冼星海,却忽略了《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他生时如黄河奔流,波涛汹涌,九曲连环;死时如雪山崩颓,烟飘云散,一了百了。他用自己的整个生命与谱写了这曲感人肺腑的乐章,诗一般的语言,与激昂的旋律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那种和谐与坚定,就像是紧紧团结在一起的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是乐观无畏,是坚强伟大,是不可战胜的.

关于黄河的资料

黄河(Yellow River),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黄河为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全长5464公里,居世界第五、亚洲第二(仅次于长江);平均流量1775立方米/秒(世界大河中属非常小的流量规模);流域面积逾75万平方公里。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50万年前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西候度猿人;10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出现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出现晚期智人。

黄河依次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非常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约像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龙。正如诗人左河水在以黄河表达中华民族精神的《黄河奔海》中所曰:“几环咆哮卷沙腾,一路狂涛气势宏。 裂岸穿峡惊大地,带云吐雾啸苍穹。”黄河流经地形区分别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干流长度5500公里,平均流量1774.57立方米/秒,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莱州湾)。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桃花峪。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

00米,较窄处只有50米,水深一般为2.6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米~1.6米。

沈阳地铁2号线站点周边景点汇总沈阳地铁二号线景点

主题:畅玩2号线

第1站:遗址站

周边景点:遗址博物馆

免费人群:1.6周岁(含)或身高1.3米(含)以下儿童,现役军人、残疾人(含残疾军人),70周岁以上老年人

半票人群:6周岁(不含)至18周岁(含)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60-69周岁老年人8折

开放时间:8:30-16:00

遗址是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一处聚落遗址,该馆收藏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近万件。展出大量新石器时代遗物,种类有陶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细石器、玉器、骨器、木雕艺术品和煤精制品等。

第2站:北陵公园站

周边景点:北陵公园

开放时间:7:00-17:00

陵寝开放时间7:30-17:00。

北陵又称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乐济吉特氏的陵墓,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

第3站:市府广场站

周边景点:辽宁省博物馆、辽宁大剧院、北市场、实胜寺、花鱼古玩城

沈阳市广场具备市政广场和市民绿阴休闲广场的双重功能。白天漫步在广场上,人们能够体会沈城独有的气质和魅力;每到夜幕降临,可以到广场休闲、健身、。

北市场

到实胜寺拜一拜千金玛哈噶喇金佛

到北市场花鱼古玩城转转

第4站:青年公园站

周边景点:青年公园、彩电塔

青年公园

沈阳青年公园主要景点有观容山、沉池。园内植物配植季相分明,错落有序,各种整形树造型各异,栩栩如生。青年公园可观、可游、可憩。

彩电塔

公园旁边就是彩电塔,如果天气好的更可以登塔顶,彩电塔曾被誉为亚洲同类结构第一高塔和东北地区最高的建筑。虽然现在有些淹没在青年大街金廊的高楼林立中,但依旧是沈阳的地标性建筑。

第5站:五里河站

周边景点:五里河公园

沈阳市最大的城市滨河公园,来到五里河公园沿岸,顺着缓步阶而下,俯身就可以触摸到河水。人工湖上,大、小游船,尽揽秀丽景观。公园中心处的秦开雕像,在时光隧道中得到历史文化的启迪。

第6站:奥体中心站

奥体中心

到奥体看一场精彩的球赛,2016年中超赛场,辽足主场回归沈阳,5月前后,辽足VS华夏幸福、恒大,保证你看得过瘾!

第7站:全运路站

周边景点:中央公园、辽宁博物馆、辽宁省科学技术馆

中央公园

中央公园总占地面积115万平米,公园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310米,公园在规划设计上,延续了沈阳故宫-奥体中心的空间轴线,与城市历史文化脉络相承,夏天这里可以戏水、赏荷花。公园视野开阔,绝对是沈阳城市的绿肺。

和中央公园毗邻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科学技术馆、找个周末,带上全家人或约上小伙伴,一起去浑南玩耍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上午先去中央公园吹吹风;下午去新辽博、科技馆感受文化与科学的碰撞。

关于楼兰美女的诗句

1.近当代诗人写楼兰的诗歌

《哭吧!楼兰!》

文/潮

风匍匐在城中,

星星只为他滴血,

粒粒尘土融成颗颗石头。

我倒向大地,

雪白的豹子扑来,

染红了晴空,

大地只养我这一个,

执著死亡的儿子。

今夜,

星城由我执掌,

天的尽头, 毁灭

今夜,

世界主要哭泣,

我的眼前,苍茫

我不怕夜的暗涌,

怎么怕天堂荒凉?

该哭的要哭,

要死的且死。

生既无味,死又谁妨?

《我所着急的姑娘》 文/潮 到楼兰来, 到楼兰去。 寂寞的给世界追求, 我只有一头太阳, 照耀血肉模糊的姑娘。 血是比长江更长的河流, 岸是比隐约更远的远方。 比我更着急的群星呀! 你的脚印是雏菊, 染上云朵的清晨, 充斥着花的芬芳。 姑娘啊! 你在哪方? 今夜, 秋虫在我的沃土里 孤独地生长, 该怎么请求晨阳? 好怕, 好怕阳光温暖了大地, 你露湿地蓓蕾过早盛放。 《我在楼兰遇见你》 文/潮 在撒哈拉, 我不认识每一个草岗, 我还是想在楼兰遇到你。

2.楼兰在古代有多美

楼兰,西域古国名。

楼兰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国都楼兰城(遗址在今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东当白龙堆,通敦煌,扼丝绸之路的要冲。

国人属印欧人种。汉武帝初通西域,使者往来都经过楼兰。

楼兰屡次替匈奴当耳目,并攻劫西汉使者。元封三年(前108),汉派兵讨楼兰,俘获其王。

楼兰既降汉,又遭匈奴的攻击,于是分遣侍子,向两面称臣。后匈奴侍子安归立为楼兰王,遂亲匈奴。

王弟尉屠耆降汉,将情况报告汉朝。昭帝元凤四年(前77),汉遣傅介子到楼兰,刺杀安归,立尉屠耆为王,改国名为鄯善,迁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

其后汉常遣吏卒在楼兰城故地屯田,自玉门关至楼兰,沿途设置烽燧亭障。魏晋及前凉时期,楼兰城成为西域长史治所。

距今约1600年前楼兰国消失,只留下处古城遗迹。楼兰古城位于东径89°22′22〃,北纬40°29′55〃,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处。

楼兰国的远古历史至今尚不清楚。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时,楼兰人建立了国家,当时楼兰受月氏统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败了月氏,楼兰又为匈奴所辖。

楼兰古城位于今天中国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北境,西南距若羌县城220公里,东距罗布泊西岸28公里。这座古城坐落在东经89o55'22",北纬40o29'55"处。

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原是丝绸路上的重镇。

据考古学家证实:塔里木盆地人类活动已有一万年以上的历史。尽管有众多学者付出了巨大心血,但楼兰古城的兴衰与消失,至今还是个谜团,楼兰遗址也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

楼兰原是一个随水而居的半耕半牧的小部落。通过发现的楼兰古墓及罗布泊地区发现的大量细石器表明楼兰人本为游牧人,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的商业往来与日俱增,给楼兰经济带来空前的繁荣,域外文明尤其是汉文明传入楼兰才加速了楼兰人发展城市文明。

楼兰国始建于公元前176年,消亡于公元630年,共有800多年历史。范围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到哈密。

楼兰城是楼兰国前期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在丝绸古道上盛极一时。这里地势平坦,水丰草茂,盛产鱼虾蒲苇野麻,有玉石、驴马、马鹿、骆驼等物产,物产富饶,人口兴旺。

居民以渔猎畜牧为生。在古丝路上,楼兰道是主要的通道,它从敦煌的玉门关、阳关,翻过三陇沙、阿齐克谷地和白龙堆,经土垠抵楼兰古城,再沿孔雀河岸到西域腹地。

楼兰是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十字路口,往西、往东、往南、往北可通向西域全境,形成交通网络,楼兰是古西域交通枢纽。 历史上,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

古代楼兰的记载以《汉书·西域传》、法显还有玄奘的记录为基础。《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

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法显谓:“其地崎岖薄瘠。

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毯褐为异。其国王奉法。

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极其简单的记述:“从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楼兰城是楼兰王国前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楼兰城依山傍水,作为亚州腹部的交通枢纽城镇,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早在公元前77年,楼兰地区已是西域农业发达的绿洲,到了唐代,“楼兰”却几乎成了边远的代名词,李白的《塞下曲》中就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暂楼兰”的诗句。曾盛极一时的西域重要城镇,为什么在公元3世纪后迅速地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一个至今还没有真正解开的谜。

从楼兰遗址发掘出的文物震惊了世界,其中有珍贵的晋代手抄《战国策》,考古工作者还在楼兰墓葬群中发掘出了一具女性木乃伊,经测定距今已有3000年,干尸衣饰完整,面目清秀,定名为“楼兰美女”,其他文物有做工精细的汉锦,还有汉五铢钱、贵霜王国钱币、唐代钱币、汉文和会卢文残简等。 楼兰古城曾是何等的繁荣昌盛,城墙的残迹竟达八米之厚,但而今又如何?可楼兰城究竟为何突然废弃?除了缺水断粮外,史家尚有两种猜测,一是瘟疫,因发现了些尸体,但若是,为何尸体又缺手残腿,死状惨烈,若说是战争,则尸体太少。

百年来,楼兰古城之谜无人能解。 1901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罗布泊探险途中,意外地发现了这座古城。

近一个世纪里,人们不畏险途,一次又一次地带着仰慕和憧憬的心情,走进这座古城。从罗布泊北岸到楼兰古城距离30公里,其间有近10公里的雅丹台地只能徒步行走。

倘若天气晴朗,站在5公里外,就能看到楼兰古城中屹立的烽燧,但5公里的路程需要走3个小时。 现存昔日楼兰国遗址中最大的一座古城呈不规则正方形,面积约在108000平方米以上。

古城的城垣早已为风蚀水泐而坍塌,从现存的断垣依稀可辨当初的规模,而断垣之。

3.关于古楼兰的传说

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他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公元4世纪之后,楼兰国突然消声匿迹。

据《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后,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尝试,但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废弃了。

有说楼兰的死亡,是由于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导致的,楼兰人盲目滥砍乱伐致使水土流失,风沙侵袭,河流改道,气候反常,瘟疫流行,水分减少,盐碱日积,最后造成成王国的必然消亡。

无论怎么说,有一点是肯定的,给楼兰人最后一击的,是瘟疫。这是一种可怕的急性传染病,传说中的说法叫“热窝子病”,一病一村子,一死一家子。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楼兰人选择了逃亡——就跟先前的迁涉一样,都是被迫的。楼兰国瓦解了,人们盲目的逆塔里木河而上,哪里有树有水,就往那里去,那里能活命,就往那里去,能活几个就是几个。楼兰人欲哭无泪。他们上路的时间,正赶上前所未有的大风沙,是一派埋地的大阵势,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声如厉鬼,一座城池在混浊模糊中轰然而散……

至此,辉煌的楼兰古城也就永远地从历史上无声地消逝了。虽然逃亡的楼兰人一代接一代地做着复活楼兰的梦,但是,梦只能是梦。而且,梦到最后,连做梦的人都等不及,消失了,楼兰,依然是风沙的领地,死亡的王国。

4.王昌龄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请问楼兰位于那

楼兰古城地处塔里木盆地东缘的罗布泊凹地中,四周被沙漠、雅丹劣地和坚硬的盐壳所包围,人迹罕至,环境异常的荒凉、凶险。然而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世纪楼兰就是西域最繁华的地区之一,古楼兰国有人口14000余,士兵近3000,真可谓是一泱泱大国。古楼兰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扼东西交通的门户,是汉王朝进入西域的桥头堡。当年在这条交通线上是“使者相望于道”,交通繁忙,城市经济繁荣,楼兰古城有着极盛一时的历史和灿烂的绿洲文化。奇怪的是,声名显赫的楼兰王国在繁荣兴旺了五六百年以后,却史不记载,传不列名,突然销声匿迹了。7世纪时,唐玄戕取经归来,看到楼兰国“城廊岿然,人烟断绝”,其萧条之景,使人顿生沧海桑田之感慨!1900年3月斯文。赫定率队考察罗布泊,差些全军覆没,因而宣称这里是可怕的“死亡之海”!1980年5月我国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蒙难失踪,更给这座古城蒙上一层神秘可怖的面纱。近年上海的“独行侠”余纯顺历时8年在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后,倒毙罗布泊荒漠,又给蒌兰古城平添了几分凄凉和悲壮。楼兰古城究竟是怎样消失的?楼兰遗址究竟在哪里?楼兰的自然环境究竟有多恶劣?楼兰有些什么文化遗存?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外考古学家和科学家关注的问题。楼兰也是中外探险爱好者憧憬向往的神秘之地。

楼兰古城是由于自然和人为多方面的复杂原因,导致河流改道,风沙侵袭,被掩埋于大漠中的。本世纪初,因为斯文。赫定的维吾尔族向导艾尔得克为找回丢失的锄头,于无意中让斯文。赫定发现了楼兰古城,从而引起世人极大的关注,世界各国的考古家、探险者蜂涌而至,他们在楼兰古城地区发掘的文物其价值之大震惊世界,其数量之丰难以数计。除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玉斧、石刀、石箭簇外,还有汉简、汉文书、丝织品、木器、陶器、铜器、玻璃制品、古钱币等等。其中以晋代手抄《战国策》和汉锦最为珍贵。还发现了著名的“李柏文书”,并据该文书又发现了附近的“海头”故城,并发表了一些专著。1927年中国考古学家黄文弼也到楼兰发掘考察,出土了大量文物,发表了专著《罗布淖尔考古记》。中外学者盛赞楼兰是一个埋藏在“沙漠中的宝地”,是历史遗落下来的“博物馆”、“东方的庞贝城”,解放后,我国组建过多批现代化的考察队伍真诚楼兰考察,现清楚查明,楼兰古位于东经80度55分12秒,北续40度30分57秒与附近城镇的直线距离为西北距库尔勒市344千米,西南距若羌县城330千米,古城占地12万平方米,略成正方形,边长约330米,用泥土、芦苇、树枝相间修筑的城墙仍依稀可辨。一条大致西北——东南走向的古河道斜贯城中,将古城分成东北、西南两区。东北区仅存佛塔及其附近建筑,佛塔残高10。4米,系用土坯、糯米浆、柳条砌筑,是全城最高大的建筑物。西南区有当时的官署——三间房遗址与一些小院落。古城内,盖房用的胡杨木梁、檩、椽等木构件,比比皆是,其中不少还凿了眼,刻上了花纹,显示了相当的工艺水平。古城及其周围还有古烽燧、粮仓、古墓等遗址。在楼兰古墓沟还出土了3800年前的干尸——“楼兰美女”。楼兰古城内目前尚遗存陶片、毡片、古铜钱、古兵器、丝绸碎片等众多文物,只需你在地表稍事寻找和挖掘,你就可能成为一名“考古发现者”。

神秘的楼兰强烈刺激着国内外游人的探险欲望,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一股楼兰探险热潮,各国探险队纷至沓来,其中尢娄日本朋友热度最高。1998年春节数十名上海探险者踏着上海独行侠余纯顺的足迹来到楼兰,在东方“庞贝城”渡过了一个不平凡的新年,个个激动无比。

楼兰探险异常艰险,地表崛起的盐壳和错综复杂的风蚀“雅丹”地貌,极其艰队难行,越野车每小时平均只有前进二三千米,平均每两分钟汽车就得转三个急弯。罗布泊地区的地貌广达3500平方千米,是古城的一大天然屏障。这里天气冷热变化急剧,夏季午后气温上升至摄氏三四十度,燠热难耐,而凌晨气温又可下降到0度以下,奇寒无比。罗布泊地区年降水量仅10毫米左右,而蒸发量可达3000多毫米,蒸发远超过降水二三百倍,奇旱无比。这里风沙肆虐,沙暴滚滚,堪称禁区。然而有险才有奇,神奇的罗布泊、险峻的雅丹龙城地貌以及各种沙漠奇景为楼兰探险倍增了许多新奇刺激,足令探险者终身难忘。

5.大家知道楼兰美女的故事吗

呵呵在孔雀河下游的铁板河三角洲,曾发现了一片墓地,墓中出土有一具中年女性干尸,体肤指甲保存完好。

她有一张瘦削的脸庞,尖尖的鼻子,深凹的眼眶、褐色的头发披肩。她身上裹一块羊皮,毛织的毯子,胸前毯边用削尖的树枝别住,下身裹一块羊皮,脚上穿一双翻皮毛制的鞋子,头上戴毡帽,帽上还插了两枝雁翎,被世人称为“楼兰美女”。

经用她身上的羊皮残皮做碳14鉴定,表明是一具距今3800年的古尸。她是谁?为什么会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就成为考古界的谜。

“楼兰美女”是迄今为止新疆出土古尸年代最早的一具,距今约有4000年历史。眼大窝深、鼻梁高窄、下巴尖翘的“楼兰美女”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种特征。

然而,关于此尸所代表的人群具体属于何种种族类型以及他们生前是当地土著还是从他处迁徙而来等问题至今在考古界仍众说纷纭。 清秀的娥眉,深邃凹陷的双眼,薄唇轻抿,俊美而忧郁。

6.关于楼兰古国

楼兰古国 当斯文赫定宣布自己找到了传说中的楼兰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见整个世界惊讶的表情。

也许以前罗布泊是个水源充足的肥美之地,但现在它只剩下灼热的风沙和鬼裂的土地。不过就在这里,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辉煌了近500年。

楼兰王国是罗布泊附近一个半耕半牧的弱小国家。丝绸之路开通后,它开始繁荣起来,成为中西交通的枢纽。

各种文化在这里不断碰撞交汇,在东西方激起一道道涟漪。从古城遗址包括10.8万平方米的城区面积和东郊墓地、周围寺院民居遗址、楼兰贵族墓地等可以看出它曾经的繁盛。

但公元3世纪后,曾盛极一时的西域重镇在迅速而悄然地退出历史舞台,直到一千七百年后的今天,还保持着她“谢幕”时的姿态,令人恍忽觉得历史就发生在昨天。 推荐理由: 罗布泊本身就是一个探险的好去处,严酷的环境对几乎所有探险爱好者来说都是一个莫大的挑战。

再加上莫测的楼兰遗址、楼兰美女等,地理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必定会使人获得升华。对于亲历者来说,这绝不仅仅是一段普通的旅程。

楼兰是早已沉落在沙漠深处的废墟。荒烟白草,不见人类生活的气息。

只是最近20年来,它又成了频繁见之于报纸、杂志的亮点和人们寻求、向往的所在。不仅中国人希望能有机会进入楼兰,一睹其庐山真面目;更有许多外国友人不怕关山万里,飞越重洋,克服各种难以言说的困难来到新疆,穿沙漠,踩戈壁,想方设计进入楼兰,以此作为人生的最大满足。

有专家们指出,孔雀河与车尔臣河汇入塔里木河,经库鲁克河流入罗布泊。罗布泊是古楼兰的生命之源,罗布泊的迁移,使楼兰水源枯竭,植物死亡,导致了气候恶劣,楼兰人继续留在这里只可能坐以待毙,于是他们只好弃城别走,楼兰古城也就在历史上消失。

许多学者也认为,古楼兰的衰亡是与社会人文因素紧密相连的,我国古书记载楼兰古国的最后存在时间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这正是我国历史上政局最为混乱的时期,北方许多民族自立为藩,相互战争。而楼兰正是军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

频繁的战争、掠夺性的洗劫使楼兰的植被和交通商贸地位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而沙漠边缘的古国,丧失了这两个基本要素,也不可能存在下去。

于是,它就变成了今天满目黄沙、一片苍茫的景象。 但楼兰被遗弃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专家学者们还在探索…… 楼兰古国消失之迷 楼兰古城遗址是全国重点丈物保护单位,位于东径89°55′22〃,北纬40°29′55〃〃,若羌县境内罗布泊以西,北距孔雀河故道南岸16公里,东距罗布泊北岸28公里处,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

楼兰佛塔和“三间房”成为楼兰遗址的标志,古城遗址包括城区面积10.8万平方米和东郊墓地MA、HB、周围寺院民居遗址及楼兰贵族墓。1901年3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维吾尔向导奥尔得克的帮助下发现了楼兰古城,从挖掘出上的佉卢文简牍“kroraina”一词推定古城原名楼兰。

历史上,楼兰是西汉时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张骞通西域后,楼兰成为东西方交通的重要孔道。

魏晋之时,西域长史驻楼兰城,使之成为西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古丝绸之路南、北两道早些时候就从楼兰分道。

楼兰城作为亚洲腹部的交通枢纽城镇,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汉朝、匈奴和周围一些游牧民族国家经常为争夺楼兰进行大规模战争。

楼兰被人们称为“一块紧张的世界史的纪念碑”。曾盛极一时的西域重镇在公元3世纪后迅速地悄然退出历史舞台,直到一千七百年后的今天,还保持着她“谢幕”时的姿态,令人恍忽觉得历史就发生在昨天,这一切至今还是个没有真正揭开的谜底。

到了唐代,“楼兰”就几乎成了边远的代名词。李白的《塞下曲》中就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的诗句。 楼兰王国的历史还远不是一个楼兰古城所能揭开的。

根据孔雀河故道下游太阳墓地和小河 5号墓地出土的干尸,考古专家向人们揭示了楼兰的历史:上溯4000年左右的一段时期,楼兰地区生活着一支以游牧为生的金发碧眼的原始欧洲人种,他们留下几具干尸,就神秘地走了。 其后的2000多年,楼兰找不到一丝痕迹,史书中也没有半点墨迹。

汉一晋时期,楼兰地区出现了蒙古人。这时的楼兰演绎出农业文明,并以其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理位置,传递着东西方文明。

而在晋代之后的1500年,楼兰再次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100年前,人们才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缘,偶然看见了楼兰残破的城墙和佛塔。 有的学者认为:斯文·赫定发现的这个楼兰古城既不是早期楼兰王国的都城,更不是楼兰改国名为鄯善后的国都(扌于)泥城,因为楼兰古城碳 14测定的年代不早于东汉。

斯坦因在黄文弼发现的土垠遗址西南不远处发现了一座汉代古城(编号LE城),新疆考古研究所称其“方城”,位于罗布泊北岸之西,铁板河末流的河网地带,“方城”距离楼兰古城24公里,北京大学林梅村教授认为这是早期的楼兰都城。 当时的楼兰王国还是罗布泊附近一个半耕半牧的弱小国家,丝绸之路开通后,楼兰成为中西交通的枢纽。

由于楼兰王安归与匈奴勾结,不断地在丝绸之路上劫杀汉使,汉朝大将军霍光便派傅介子前往西域刺。

7.求关于楼兰的一些资料急用,考古资料,,诗歌,总之什么都可

早在2100多年前就已见诸文字的古楼兰王国,在丝绸之路上作为中国、波斯、印度、叙利亚和罗马帝国之间的中转贸易站,当时曾是世界上最开放、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

然而,公元500年左右,它却一夜之间在中国史册上神秘消失了,众多遗民也同时“失踪”。 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多年来这一直是个难解之谜。

楼兰是中国西域古丝绸之路上一个强悍的小国。早在许多年前就存在,一度十分繁荣。

可是在公元3世纪后,楼兰国却神秘地消失了,楼兰王国的兴亡和它边上的罗布泊一起,成了一个巨大的谜。 1988年10月2日,中国和日本组织了一支联合探险队,到达沙漠之中的楼兰遗址,目的是解开这个在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消失了的神秘古国之谜。

探险队从敦煌启程,进入沙漠,在沙漠中发现了佛塔和房舍的残迹。遭受风沙侵蚀的佛塔、房舍、墙壁和日常用具等,在星空中展现了往昔的容貌。

在此,探险队对楼兰消失之谜获得了一些初步的线索。 楼兰总共有12个村,几万人左右,在部落首领领导下,平安快乐地生活着。

可是就在1000多年前发生了一次瘟疫,许多楼兰人在病魔中失去了生命,一部分幸免于难的人就向南面的夏康利迁移到米兰。从此以后楼兰国便消失了。

这仅是实际的考察,真正的楼兰消失之因,仍是一个谜。 古国楼兰 楼兰古城残迹 楼兰王国位于今天中国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处,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

楼兰古城现所在的位置即东经89°55′22〃,北纬40°29′55〃处。古城占地十一万平方米(内城),楼兰塔高十点四二米,塔基南北长近二十米,东西宽十八点六米。

楼兰塔现存残高度可分九层建筑,一至三层为夯土筑,第三层中有碎夹沙陶片,第四层夯土中夹有土坯块,土块长五十八厘米,宽三十五厘米,厚十厘米,上五层全部用土块垒砌。 在每层土坯块垒砌之间,夹有十至十五厘米的细红柳枝。

自第五层有长约一米的木方暴露塔外。木方上凿有眼孔,是用来连接其他塔内木方,目的是加固塔的高度与坚固的强度而用。

紧靠塔身东侧有土块垒砌的土台,土台与塔身之间有坡道可以上下走动。土台中间横压直径三十厘米的木头和一些长方木。

佛塔南面的平台地上有许多散乱建筑倒塌的大木框架,木头有卯榫,上压有红柳枝夹芦苇编制的敷顶皮与墙壁。 楼兰王国最早的发现者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

1900年3月初,赫定探险队沿着干枯的孔雀河左河床来到罗布荒原,在穿越一处沙漠时才发现他们的铁铲不慎遗失在昨晚的宿营地中。 赫定只得让他的助手回去寻找。

助手很快找回铁铲甚至还拣回几件木雕残片。赫定见到残片异常激动,决定发掘这废墟。

1901年3月,斯文·赫定开始进行挖掘,发现了一座佛塔和三个殿堂以及带有希腊艺术文化的木雕建筑构件、五铢钱、一封卢文书信等大批文物。随后他们又在这片废墟东南部发现了许多烽火台一起延续到罗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风沙掩埋的古城,这就是令世人震惊的楼兰古城。

楼兰原是一个随水而居的半耕半牧的小部落。通过发现的楼兰古墓及罗布泊地区发现的大量细石器表明楼兰人本为游牧人,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的商业往来与日俱增,给楼兰经济带来空前的繁荣,域外文明尤其是汉文明传入楼兰才加速了楼兰人发展城市文明。

历史上,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古代楼兰的记载以《汉书·西域传》、法显还有玄奘的记录为基础。

《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

”法显谓:“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毯褐为异。

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

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极其简单的记述:“从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楼兰城是楼兰王国前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

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楼兰城依山傍水,作为亚州腹部的交通枢纽城镇,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早在公元前77年,楼兰地区已是西域农业发达的绿洲,到了唐代,“楼兰”却几乎成了边远的代名词,李白的《塞下曲》中就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暂楼兰”的诗句。

从楼兰遗址发掘出的文物震惊了世界,其中有珍贵的晋代手抄《战国策》,考古工作者还在楼兰墓葬群中发掘出了一具女性木乃伊,经测定距今已有3000年,干尸衣饰完整,面目清秀,定名为“楼兰美女”,其他文物有做工精细的汉锦,还有汉五铢钱、贵霜王国钱币、唐代钱币、汉文和会卢文残简等。 楼兰古城四周的墙垣,多处已经坍塌,只剩下断断续续墙垣孤伶伶地站立着。

城区呈正方形,面积约十万的平方米。楼兰全景旷古凝重,城内破败的建筑遗址了无生机,显得格外苍凉、悲壮。

俯瞰楼兰古城,城中东北角有一座烽燧,虽然经过历代不同时期的补修,但依然从它身上可以看出是最早汉代建筑的风格 三间房”遗址 烽燧的西南是“三间房”遗址。 这座100的平方米的房屋,建筑在一块高台上,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