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晋南小镇天气_兴化付堡征收鱼塘
1.二十四节气各有什么特色饮食传统?
2.山东清明风俗
3.大暑小暑天气燥热,可以吃哪些东西养生?
4.盖房前的习俗
5.清明节各地祭拜祖先的方式
二十四节气各有什么特色饮食传统?
一、立春
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立春养生要防病保健。注意室内通风,加强身体锻炼。此外,还要注意口鼻保健。
宜:辛、甘、温、发散的食品,口味宜清淡可口。主食推荐糯米、大米、玉米。蔬菜推荐白萝卜、韭菜、香菜、油菜、洋葱、辣椒、苘蒿、卷心菜、茴香、白菜、芹菜、菠菜、莴苣、竹笋、冬瓜、南瓜、丝瓜、茄子等。
二、雨水
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时为雨水。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此时养生要注重养护脾脏,春季养脾的重点首先在于调理肝脏,保持肝气顺畅。
宜:多吃新鲜蔬菜、果汁多的水果及一些野菜。主食宜食小米等,蔬菜有胡萝卜、山药、韭菜、菠菜、油菜、豆苗、香椿、苘蒿、春笋、藕、荸荠、萝卜等。水果有柑橘、苹果、香蕉、雪梨、菠萝等。水产类有鲫鱼。其他为红枣、蜂蜜、莲子等。
三、惊蛰
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应肝的属性。此外,诸如流感、水痘、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要注意严防。
宜:多吃新鲜蔬菜及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蔬菜有菠菜、水萝卜、苦瓜、芹菜、油菜、山药、春笋、甜椒、洋葱。水果有梨,海鲜有螃蟹。其他为莲子、银耳、芝麻、蜂蜜、鸡、蛋、牛奶等。梨性寒,不宜一次食用过多,否则反伤脾胃,脾胃虚寒的人不宜食用生梨。
四、春分
太阳到达黄经0度时为春分。此时非感染性疾病中的高血压、月经失调、痔疮及过敏性疾病等较易发,要注意防护。
宜:进食辛、甘温偏之物。主食选择热量高的,并要多摄取蛋白质,宜清淡可口。推荐食物有胡萝卜、卷心菜、菜花、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红柿、韭菜等新鲜蔬菜,柑橘、柠檬、苹果等水果,牛肚、芝麻、核桃、莲子等干果,豆浆等饮料。
五、清明
太阳黄经15度时为清明。清明后雨水增多,自然由阴转阳,这时要注意清泄肝火,以防肝气升发太过或肝火上炎。
宜:清凉的寒性食品,并减少甜食和热量大的食物的摄入。吃些柔肝养肺的食物,如荠菜、菠菜、山药等蔬菜。春天韭菜可暖身。其他有银耳、香菇、牛蒡、鲩鱼等,香蕉、橘子等性味清凉的水果也应吃些。
六、谷雨
太阳到达黄经30度时为谷雨。除了精神养生来调节情绪外,还可食用一些能缓解精神压力和调节情绪的食物。
宜:食富含维生素B、碱性、养阴润肺、暖胃健脾及调节人体情绪的食物。豆类有黄豆、大豆。蔬菜有白萝卜、胡萝卜、黄豆芽、西红柿、菠菜等。水果有葡萄、香蕉、橘子、草莓、柠檬等。其他有海带、天然绿藻类和瘦肉等。宜食香椿,但不能食之过量。
七、立夏
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立夏以后的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而养阳重在“养心”。此时胃病较易发,要注意防范。
宜:清淡,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多吃一些酸味食品,还要食用一些清淡平和、清热利湿的食物,适量补充蛋白质。蔬菜有洋葱、土豆、冬瓜、芹菜、西红柿、黄瓜、丝瓜、山药等。水果有山楂、香蕉、苹果、桃、草莓、西瓜等。干果有芝麻、核桃、花生等。水产类有海参、泥鳅、鲫鱼等。其他有黑木耳、瘦肉、蛋类、奶类等。
八、小满
太阳到达黄经60度时为小满。此时人的生理活动处于一年当中最活跃的时期,故消耗的营养较多,需要及时进补。
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利湿热、养阴作用的食物,食用一些清凉的食物,但不可过于寒凉。推荐蔬菜有黄瓜、胡萝卜、冬瓜、丝瓜、荸荠、藕、西红柿、山药等。肉类有鸭肉等。水产类有鲫鱼、草鱼等。水果有西瓜、梨、香蕉等。
九、芒种
太阳到达黄经75度时为芒种。此时雨多且潮湿,天气闷热异常,极易伤脾胃。另外,由于经常生吃食物、痢疾高发,要注意防范。
宜:以清补为原则。此时要多食蔬菜、豆类、水果,适当补充钾元素,粮食以荞麦、玉米、红薯、大豆等含钾元素较高为主,水果为香蕉,蔬菜为菠菜、香菜、油菜、卷心菜、芹菜、大葱、青蒜、莴苣、土豆、山药等。
十、夏至
太阳到达黄经90度为夏至日。由于夏季出汗多,体内易丢失水分,脾胃消化功能也较差,所以常进稀食是夏季饮食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宜:清淡,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宜多食酸味,常食咸味以补心。适宜的食物有西红柿、黄瓜、芹菜、冬瓜、莲藕、绿豆、草莓、杏仁、百合、莲子等。
十一、小暑?
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为小暑。此时刚进入伏天,“伏”是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减少外出以避暑气。
宜:以清淡味香为主,饮食上要多注意卫生和节制。多吃蔬菜和水果。推荐食物有西红柿、山药、黄瓜、西瓜、苹果、蚕豆、绿豆、牛奶、豆浆等。
十二、大暑
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时为大暑。此时的人体容易被暑、湿等邪气所侵扰,故要重点防治中暑。饮食上要多吃防暑和健脾的食物。
宜:多吃些燥湿健脾、益气养阴的食物,及时补充水分及蛋白质。此时适宜的食物有山药、莲藕、土豆、西瓜、香蕉、大枣、莲子、绿豆、豌豆、海参、甲鱼、鸡肉、鸭肉、瘦肉、鸡蛋、牛奶、蜂蜜、豆浆、绿茶等。
十三、立秋
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视这秋天的开始。立秋会带来“秋燥”的相关疾病,应多吃些润肺的食物。
宜:适当多食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食物,酸味果蔬也应常食用,这些包括萝卜、西红柿、山药、扁豆、藕、茭白、南瓜、豆腐、莲子、桂圆、糯米、粳米、枇杷、菠萝、乳品、红枣、核桃、蜂蜜、芝麻等。
十四、处暑
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时为处暑。此时气候变数较大,雨前气湿偏热,雨后气温偏凉,易引发风寒或风热感冒。
宜:吃温补食物,饮食宜清淡,多吃些碱性和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适宜的食物有芹菜、菠菜、黄瓜、苦瓜、冬瓜、南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银耳、百合、莲子、蜂蜜、芝麻、豆类及奶类等。
十五、白露
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白露是天气转凉的标志。此时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
宜:多吃一些有祛痰平喘、润肺止咳作用的食物,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包括竹笋、萝卜、胡萝卜、鲜藕、梨、苹果、红薯、小米、鸭肉、核桃、木耳、蜂蜜等。
十六、秋分
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为秋分。此时要特别注重保养内守之阴气,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宜:适宜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饮食应以温、淡、鲜为佳,如藕、鸭肉、秋梨、柿子、甘蔗、黑木耳、百合、银耳、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等。
十七、寒露
太阳到达黄经195度时为寒露。此时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同时要注意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以免耗散精气津液。
宜:多食些甘、淡、滋润的食品,可健胃养肺润肠,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这类食物包括萝卜、西红柿、莲藕、胡萝卜、冬瓜、山药、雪梨、香蕉、哈密瓜、苹果、水柿、提子、鸭肉、牛肉、豆类、海带、紫菜、芝麻、核桃、银耳、牛奶、鱼、虾等。
十八、霜降
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此时易犯咳嗽,慢性支气管炎也容易复发或加重。另外,要注意补气养胃。
宜:以平补为原则。适宜的食品有洋葱、芥菜(雪里蕻)、山药、萝卜、紫菜、银耳、猪肉、牛肉、梨、苹果、橄榄、白果、栗子、花生等。
十九、立冬
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为立冬。民间把立冬作为冬天的开始。此时饮食应以增加热量为主,起居养生重点重防“寒”。
宜:适当食用一些热量较高的食品,特别是北方,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吃一些富含维生素、钙和铁的食物。适宜的食物包括大白菜、卷心菜、白萝卜、胡萝卜、绿豆芽、油菜、洋葱、西红柿、红薯、苹果、香蕉、枣、梨、柑橘、豆腐、木耳、蘑菇类、羊、牛、鸡、鱼、虾、海带、牛奶、豆浆、蛋类、核桃、杏仁等。
二十、小雪
太阳到达黄经240度时为小雪。此节气前后,天气阴暗,容易导致或复发抑郁症,因此,要选择性地吃一些有助于调节心情的食物。
宜:多食热粥。热粥不宜太烫,亦不可食用凉粥。昆时适宜温补,如羊肉、牛肉、鸡肉等;同时还要益肾,此类食物要腰果、山药、白菜、栗子、白果、核桃等。而水果首选香蕉。
二十一、大雪
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时为大雪。本时节宜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同时此时也是食补的好时候,但切忌盲目乱补。
宜: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冬季应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温补食物有萝卜、胡萝卜、茄子、山药、猪肉、羊肉、牛肉、鸡肉、鲫鱼、海参、核桃、桂圆、枸杞、莲子等。
二十二、冬至
太阳到达黄经270度时为冬至。此时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
宜:食种类要多样化,谷、果、肉、蔬菜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食物要温热熟软,并且要清淡。宜食胡萝卜、西红柿、梨、猕猴桃、甘蔗、柚子等(同“大雪”)。
二十三、小寒
太阳到达黄经285度时为小寒。小寒节气正处于“三九”,是一年当中气候最冷的时段。此时人们应注意“养肾防寒”。
宜: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来防御寒冷对人体的侵袭。这些食物有韭菜、辣椒、茴香、香菜、荠菜、南瓜、羊肉、猪肉、狗肉、鸡肉、鳝鱼、鲢鱼、木瓜、樱桃、栗子、核桃仁、杏仁、大枣、桂圆等。此时比较适合吃麻辣火锅和红焖羊肉。
二十四、大寒
太阳到达黄经300度时为大寒。大寒期间是感冒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高发期,所以应注意防寒。
宜:适当多吃一些温散风寒的食物以防风寒邪气的侵袭。饮食方面应遵守保阴潜阳的原则。饮食宜减咸增苦,宜热食,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食物的味道可适当浓一些,但要有一定量的脂类,保持一定的热量。宜食用的食材同“小寒”。适当增加生姜、大葱、辣椒、花椒、桂皮等佐料。
人民网-二十四节气申遗了!快收藏这份节气养生表
山东清明风俗
1. 清明风俗
清明风俗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诉说着思念与哀伤。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扫墓和祭奠、追思已故亲人的日子。清明节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
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习俗随着岁月交替和社会变迁,有些已经逐渐被遗忘,连一丝记忆都不复存在,有些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旧时的青岛,清明节也被看作是一个大节气。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每家都要断火,吃冷食。冬至后105天谓之寒食,从前的这一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
人们在清明前两天就开时断火,即天不亮就把饭做好,直到落日后再烧火,以示对亲人的怀念,由于人们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逐渐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在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比较盛行,扫墓俗称“上坟”。
这一天要去祖坟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上香、烧纸,举行祭礼。有的人家要利用这一机会修整坟墓,大多数是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别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所以说,无论家里多穷,清明节都是要去上坟的。
人们祭祀完毕,都要进行野餐,将上供的食品吃掉,也就是吃福根,以向先人表示节俭之意。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有的人家还要捏面花,称作“蒸小燕”, 吃白面小鸡和鸡蛋。寓意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
清明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鸡蛋和小鸡,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学生要带鸡蛋给老师以表敬仰。另外,清明节时将印有蝎子图案的纸贴在家里,家中不招蝎子、蜈蚣,尤其是在农村特别盛行。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民间谚语。清末民初,农村一带开始合理安排农时,清明节这天,好多农家给牲口吃高粱米饭,俗语:“打一千,骂一万,不忘清明节一顿高粱米饭。”
吃高粮米粥、麦子粥、玉米粥,表示日子步步高,这一天用粥要让牛、驴等饱餐一顿,以犒赏它们一年的辛劳。
清明节的习俗和来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
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应该说这与此前两天(或一天)的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值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对此,唐代诗人韩的《寒食》诗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寒食节期间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酪。
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近似今日点心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冻鱼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
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
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
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
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
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
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并伴以踏青、植树等活动,节日体现饮水思源、凝聚族群、迎春健身及关爱自然的意义。
杜牧的《七绝·清明》诗,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春雨、牧童、酒家,诗人匆匆的步履牵引着清明节的诗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把人们带入另一番节日盛景,如林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流、形态各异的车马轿舟,一片忙碌、一派繁华尽在画卷中。
今天的清明节,依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未来,共创幸福美好未来,是我们过节的主题。
清明节有哪些民俗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1965年开始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清明的民俗
清明话民俗:我国传统的祭扫节日
news.nen
人们在清明节前后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之时,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清明节还有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一)忌日祭(周年祭扫)
是指为死者死亡这一天所举行的祭祀活动。这一天,亲朋汇集,至墓前祭奠扫墓,燃放鞭炮等。通常修墓立碑也在这一天。祭祀仪式在中国流传至今多有变迁,但敬祖灵、寄哀思之心是一致的,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周年祭祀是在死者亡故一周的祭祀,在传统礼俗中是比较重大的纪念日。这一天,死者的亲属和朋友聚在一起,或在家里或在墓地或到殡仪馆,给死者上祭品,烧香磕头,诉说相思之情。
现在忌日祭的形式已是多种多样,除了上述比较传统的做法外,也有学习西方的祭奠方式,强调个性化的。比如在这一天,死者的亲朋好友到墓地向死者献上鲜花,寄托哀思;或开一个追思会,看看死者的遗照、录像和遗物等等,追忆过去在一起愉快的日子。这样的祭奠方式,现在已普遍被人们接受,尤其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二)春节祭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除夕夜,人们少不了祭祖,在祭祖的同时其他亡者也要沾点香火气的。民间有举家团聚,设供斋,点香烧烛,恭请祖宗或已故的亲人回家过年的习俗。初一早晨,在外出拜年之前要先拜祖宗之灵位。祭奠活动时,堂屋中挂上祖宗或已故亲人的遗像,摆放牌位,将点燃的香插入香炉,表明祖宗或亲人已经回家了。为体现尊重,祭祖的牌位要坐北朝南。
(三)上元节,中元节祭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也叫“元宵节”。按习俗这一天民间在家里或祠堂供奉祭品,焚香磕头,祈福保佑。因此,“上元节”是祭祀鬼魂的重要节日。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鬼节”。此日专为祭祀,各家各户皆备丰厚祭品,。中元日必烧纸衣,帮俗称为“烧纸衣节”,出嫁女子必于是日送“纱箱”,献祭于已故父母。祭祀时由户长高呼其某某祖宗名号,然后各支子孙焚烧纸衣、纸钱。其次序必从高祖、曾祖以到祖考。
(四)清明、冬至祭扫
清明、冬至是民间祭奠亡者和骨灰落葬的重要时节。民间有清明、冬至前后三天落葬、祭扫为宜的说法。冬至日古称“冬节”。家家户户必制粉丸,粉丸亦称为“孝子丸”,粉丸先煮成丸汤,致祭于祖宗神前,合家拜祝。礼毕家人围食丸汤,当为餐饭。
(五)端阳节、秋祭
五月五日为端阳节,俗称“五月节”,乃新之外的最大节期。此节族人必制“粽子”,先以祭家内祖先并诸神明,然后家人分食之。在重阳节(九月九日),秋祭是中上之家的习俗,不象清明扫墓那么普遍。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都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清明习俗有哪些?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春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交清明节气。
1.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农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5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2.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3.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清明节有那些习俗
各地过清明的风俗 舟山的清明节 扫墓舟山人俗称上坟,到坟墓前祭奠先人。旧定海上坟时供品有一个特色,许多菜肴系凉菜与凉拌菜,还有清明特色点心——青饼、条子糕皆可冷食,由此可以看出,寒食节的习俗虽早已式微,但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历久不衰。 闽南的清明节 清明那一天,家家户户,都很早起来,预备香烛,煮几碗菜饭(或用三牲酒醴),祭祀祖先。 等到晌午时候,就要行祭公祖的风俗了。公祖奉祀的地方,多在一乡一社间的“宗祠”、“家庙”。凡该姓族属子孙成丁以上(娶过妻的),便可进入祠庙享用筵席。那家长乡老,也趁着这时节,讨论祠庙必要的事宜,所以他们认定这一天,为最重要的日子了。 山西的清明节 山西旧有“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土番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的民谣,生动地概括了时人的心情与扫墓的特点。 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死人,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时节上坟,最大的特点就是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习惯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清明节,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大暑小暑天气燥热,可以吃哪些东西养生?
大暑之日“腐草为萤”。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萤火虫也被称为“烛宵”、“耀夜”,是大暑迎接初秋的诗意昆虫。小罗扇扑流萤火虫,萤火虫袅袅神秘地在静夜穿梭,其实凉爽的秋天已经不远了。伏茶是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野菊花等十多种中草药制成的茶,具有清凉祛暑的功效。进入夏季三伏天是每年最热的时候。人们有进入夏季三伏天喝茶的习俗,以消除我们的夏季炎热,避免中暑。在老年人的意识中,夏季喝茶也可以预防疾病。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太阳毒得很厉害。大暑期间晒伏姜的习俗在晋东南和晋南农村流传。老人们从菜土里拿出一袋生姜,把刚长出来的嫩芽掰下来,只剩下皮色灰褐色的生姜,把土清理干净,远远地扔到瓦屋顶上。当然,它只能扔在屋瓦的后垄上,这样它就不会被雨水浸泡了。姜呆在屋顶上,白天在炎热的阳光下,晚上在露水中。在炎热的季节,在饮食方面,炎热的日子以清补、健脾、祛暑除湿为原则。肥、甜、浓、干、热的产品不宜食用,但应选择鸭、虾、鲫鱼、瘦肉、食用蘑菇(蘑菇、蘑菇、平蘑菇、银耳等)、约伯的眼泪等具有清淡养阴作用的食物。
经过合理的烹饪,你可以做各种美味的食物,不仅可以增强食欲,补充营养,还可以消暑健身。此外,你还可以吃绿豆粥、扁豆粥、荷叶粥、薄荷粥等“解毒药粥”,它们具有一定的祛暑生津作用,味道鲜美。在高温气候下,人体蛋白质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加。因此,蛋白质的供应必须酌情增加,日摄入量在100-120克是合适的,超过一半的要求是鱼、瘦肉、鸡如鱼、瘦肉、鸡肉、鸡蛋、牛奶和豆制品,以满足仲夏新陈代谢的需要。同时,为了提高食欲,我们应该努力在饮食生产中烹饪美味,注意设计和颜色品种的增加和变化,也可以选择适量的香味调味品。
为了解决这些症状,最好的方法是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工作和休息的结合;避免暴露在烈日下;注意室内冷却;确保充足的睡眠;注意食品卫生,正确的饮食可以帮助人体抵御夏季和潮湿的侵袭,你可以吃更多的葫芦、精液、茯苓、山药和其他食物,最好的方法是用这些成分煮粥或汤。如果你感到头晕,你也可以用芳香植物来缓解头晕。如新鲜藿香叶、薄荷叶、佩兰等,用于煮汤或粥。因为新鲜藿香叶的主要作用是芳香浊度、热解。决表;薄荷的主要作用是疏散风热、咽部皮疹、肝热,效果更好。
盖房前的习俗
越南的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盘古节等。由于受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影响,越南的民间传统节日、日期和内容,与中国基本相同。春节在农历正月,是越南最隆重的节日。清明节祭祖扫墓。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明月,吃月饼。
越南的春节在越历(与中国农历相同)正月初一开始,这是越南民间最重要的节日。按照越南的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日的“送灶王节”开始,家家准备年货。春节期间人们换上节日盛装,男穿西服,女着长袍。过春节,吃团圆饭,燃放烟花炮仗,祭祀祖宗,串亲访友,互相拜年。家家产户吃一种方形的肉粽子和圆形的米糕,这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除夕夜有守岁习俗,零点一到,房外鞭炮齐鸣,照亮了整个天空,房里开始供拜神灵、祖先。除夕拜供结束后,大家都高兴地到庙宇亭寺献上香,为新年祈求幸福。家家贴春联、挂年画,以增加节日气氛,春联用汉字或越文书写,年画一般为“胖娃娃”、“老鼠迎亲”等。各家各户都要摆设三样节日装饰品:一束鲜花、一盆金桔和一个盛有五种水果的盘子,这三样东西预示着新年吉利,欣欣向荣。在春节期间,有种种禁忌:不能干农活,不能吵架、讲粗话,不能弄坏东西等。
正月初一、初二、初三,人们互相拜年,也是春节的主要活动。大年初一清晨,第一个进人家门的外人,一般要事先选择和安排,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全家来年吉凶祸福的兆头。
春节期间,各大城市都有盛大的花市,北方人喜欢含苞待放的桃花,南方人祟尚腊梅。青年男女三五成群到花市参加各种游戏:斗鸡、套圈、射击、插花比赛、摔跤比赛等。京族人过春节都有正月初一赶庙会的习惯,庙会上,五里八乡的长龙队、狮子队聚集在一起,金龙狂舞、雄狮相戏,场面十分热烈。人们还争相参加猜谜、对歌等游戏。为妇女组织的煮饭游戏十分有趣,还有水上煮饭比赛更为风趣,先比赛吃甘蔗,不仅要吃得快,还要用吃后的甘蔗渣作燃料烧饭,要求一边做饭,一边要照料一个孩子,同时还要守着一只青蛙,不让它跳到水里,最后看谁先把饭煮熟,优胜者被认为这一年会最吉利。城乡有各种形式的民间娱乐活动,如演出民间传统戏剧、荡秋千、赛船、水上木偶戏等。
越南春节有立竿驱鬼的习俗,春节时,要立迎春竿驱鬼,迎春竿又称逐鬼竿,竿长5~6米,春节期间立在户外。竿梢悬挂竹圈,圈上挂一些小玩具和小铃铛,竿梢悬挂物象征袈裟,使鬼不敢放肆。此俗一直保留至今。
越南的端午节是越历五月初五,又称正阳节。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还有端午驱虫习俗。节日清晨,父母为子女准备糯米酒酿、黄姜糯米饭及桃、李、柠檬等几种酸味食品和水果。南方一些地区让子女食西瓜、芒果、煮鸡蛋和饮椰汁,大人饮雄黄酒,并将雄黄涂在小孩头、额、胸、脐各处以逐虫。许多地区的孩子用指甲草涂染手指和脚趾,佩戴由巫师用五色线绳编制的符以辟邪。生育少或有体弱多病幼儿的家庭,节前清晨给幼儿穿上这样的衣服,以辟鬼邪。端午采药是一项必不町少的活动,人们认为“端午草药”最为灵验,许多集市上有此药专卖摊
哈节是越南京人独特的传统节日,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哈”在京语中是“唱歌”的意思,“哈节”直译就是唱歌的节曰。节日的活动内容以唱歌为主。过节日期各地不尽相同,有的在每年越历六月初十过节,有的在八月初十过节。京人聚居的村寨都建有哈亭,祀奉神像和各姓氏的祖先牌位。平时,哈亭还可供人们乘凉、唱歌及青年男女进行社交活动。访问京族村寨,如未受到邀请,不要走进哈亭,女性游客尤应注意,对哈亭供奉娱乐休阔的神像、牌位,不要触摸、指点。
每逢哈节,男人们聚集于哈亭,祭祖、宴饮、观戏、角力,彻夜狂欢。哈亭正堂的东、西两侧,筑有多级台阶,过哈节时,村中的成年男人按照各人所属的等级分别就座,共有高级、中级、低级、白丁、大力5个等级。这5个等级的划分,是根据修建“哈亭”时各家所捐献的钱财数额来决定的,捐献钱财最多者列为高级,坐在高级的座位上,分得较多的祭品,其余依次而下,白丁、大力两个等级除就座于最低的台阶外,还负责抬香案、挑水及侍候别人等体力劳动。到会的所有男人,包括外村来的客人均可参加集体宴会,妇女则不能参加。男人们一边吃喝,一边听歌看舞蹈,常常是通宵达旦。在哈节期间,除清歌手到哈亭里唱歌外,还经常请戏班到哈亭唱戏,或者在哈亭外面举行斗牛、角力比赛等活动。
中秋节在越历八月十五,主要是吃月饼。由于中秋节以儿童为主,所以,中秋节又称儿童节。中秋之夜还有点彩灯习俗。相传过去有一条鲤鱼修炼多年成精,夜晚出来害人,致使家家闭户,不敢外出,后来黑脸包公教人们制作鲤鱼形纸灯—,并在鲤鱼腹部插一根棍,夜晚人们挑灯出门,妖精见后卜分惧怕,不敢再来作恶。从此,中秋之夜孩子们拿着各种形状的纸灯,在月光下玩耍。中秋节农村还组织竞舟、祭龙等活动。
盘古节是越南京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越历腊月下旬。家家户户都杀鸡宰猪,以做供品,祭祀开天辟地始祖盘古,祈求始祖神的保佑。仪式隆重,人们怀着虔诚的心情进行祈祷,气氛庄严肃穆。
送灶王节在越历腊月二十三日,起灶王神位,烧化纸钱,供奉麦芽糖福。家家户户都要供,希望得到神的赐福。
越南的华人还保持着祭神的习俗,如祭财神、土地神、护财神等,华人视天后母为保护神,天后母的诞辰纪念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民众的节日。在寺庙的院子里组织从剧表演,人们向天后母献供各种物品、香火,给佛像沐浴,祈求福禄与平安。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及八月十五,都是华人的重大节日。除了祭祀外,还组织各舞龙队、武术队、体操队在各个寺庙表演,吸引很多观众。华人还祭祀其他的神灵,如正月十三祭关公之灵等。这些体现了越南华人的共同信仰与祭祀。
越南人也和其他东方人一样,注重孝道。在每一个家庭中,子女孝敬祖父母和父母是不可缺少的意识。对死去的先人,越南人崇拜甚笃,因而对祖先的崇拜信仰十分重视,世代承袭,形成规模。人们认为,亲人虽然死去,但他的灵魂仍然存在,对后人还起着保护和督促作用,主宰人们的一切活动,人间许多灾害祸福,都要依靠先灵庇佑与解脱。
越南人每家每户都没有神龛、神台、神位,是敬奉祖先的祭坛,是敬奉祖先神的圣地,任何人不可触犯,也不能有任何污秽。在城里,由于住处狭窄,祭坛的设法小型多样。如在墙上钉块板或使用柜顶作为供奉祖先的祭坛。祭坛中央摆上一个香炉,两旁是两根香烛。香炉前摆上用细腰红漆木盘或塑料。玻璃盘盛放的水果,此外还摆上一对花瓶和若干祭把用的杯碟。在一些家庭的祭坛两边还贴有对联,如“祖宗功德千年盛,子孝孙贤万代昌”、“福生礼仪家堂盛,禄发荣华福贵春”等。
越南人视祭把供奉祖先为重大之事,用以感激祖先的养育之思。许多家庭尽管宗教信仰不同,但供奉祖先是不可忽略的。春节来临前,必须重新布置祭坛,插上香烛,摆上供品。春节三天期间,祭坛总是香火擦绕,合家吃团圆饭前,家长和族人都要祷拜。
越南人对祖先的崇拜还表现在忌名上。平时,子孙忌提到祖辈、父辈的名字,如果现实生活中一些名词与祖辈、父辈的名字相重,要回避或用同义词代替。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不让其知道先祖的名字,以防孩子乱喊,对先祖不敬。如果被别人指着先祖的名字奚落或辱骂,被奚落或被辱骂者会认为是受了奇耻大辱,会激起深仇大很。近年来,忌名在城市已少见,但在农村,这一习俗仍保持。
除了崇拜祖先,古代越南人普遍迷信城隍、占卜、星相、风水、精灵等。一切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如河流、湖泊、高山、大树、野兽、刮风下雨等,在他们的心目中,都有精灵寄寓其中,应当供奉祭扫,以求祛灾降福。如在河内栋多郡的金莲村,至今还保存着一块立于 1510年的高山大王神碑铭。在农村,通常供奉的有土地神、榕树神、蛇神、老虎神以及村里的中心石。中心板等。人们在老虎经常出没的地方祭把它,而且言谈举止中不能冒犯它,低声称它为“山大王”。如遇上老虎,不但不能打死它,还要供奉上各种祭品。古代越南人普遍崇拜四季常青、枝繁叶茂的古树,他们认为这些长期经受狂风暴雨、雷电袭击的大树能存活下来,树下必定有神灵,因此经常有人在树阴下,尤其在榕树下摆设香案或在树旁空地建盖庙宇,风水先生和占卜者也常聚集于此。
基本礼仪
越南人的禁忌也很多。随着赴越南旅游的渐兴,这个长久以来半封闭的国家正在逐步进入中国人的视野。这里介绍一些越南人最常见的禁忌,是在公众交往和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许多人对传统的禁忌已并不在意。此外,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对禁忌也持不同态度。但是,作为旅游者,“入乡随俗”可是旅途中的一大乐趣呢。
(一)言语禁忌
1.年初、月初说话,不说可能带来坏运气的词,如猴、死等;
2.年初、月初忌发脾气,怕全年、全月都愁眉苦脸;
3.年初、月初忌说粗话,怕给全年、全月带来恶运;
4.钓鱼忌讳说猫,怕因此钓不到鱼;
5.写文章时忌讳听到悲惨的声音;
6.忌讳称赞小孩胖;
7.孩子忌讳说祖父母、父母的名字。
(二)饮食禁忌
1.小孩上学忌吃饭锅巴,怕变得愚笨;
2.小孩上学忌吃鸡爪,怕写字时手抖;
3.经商的人忌讳吃烧焦了的饭,怕不吉利;
4.打牌的人忌讳吃烧焦了的饭,怕输;
5.出门的人忌讳吃烧焦了的饭,怕遇到口舌是非;
6.学生考试忌讳吃虾,因为虾的形状同“劣”字第一个字母大写“L”很相像;
7.喝酒忌讳把酒杯扣过来,或把酒瓶倒过来;
8.打牌忌讳吃鸭头,怕输;
9.打牌忌讳吃甘蔗,怕早散;
10.在庙里忌讳吃狗肉。
(三)婚丧禁忌
1.牛月不嫁娶,怕夫妇俩像牛郎织女一样分离;
2.婆婆怀孕时不娶儿媳妇;
3.忌讳一年之中连嫁两个女儿;
4.忌讳父母送女儿到婆家;
5.家有丧事,忌讳红颜色;
6.守孝的人不吃槟榔,不参加喜庆活动,不穿丝绸衣服;
7.忌讳穿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忌讳睡死者生前睡过的床;
8.忌讳外村抬死人经过本村的地界,特别忌讳外村抬死人经过本村祠堂前。
(四)建房禁忌
l.年底、月底不建房,怕不吉利;
2.建房间数不能是双数,只能是3间、5间。7间等单数;
3.房屋大门不能正对着别人家的大门,怕斗口吵架;
4.房屋的正间不能正对池塘的角、祠堂的飞檐和别人家的屋顶;
5.建房埋柱子,忌讳木柱倒置;
6.忌讳别人在自家门前盖房;
7.年初村里举行动土仪式之前,不能挖土,不能动碓臼。
(五)经商禁忌
1.商店开门要选吉日,忌讳不吉利的日子开张;
2.经商忌讳碰掉烟斗、碰倒鱼露、碰倒石灰桶;
3.经商忌讳赊账;
4.忌讳债主在年初、月初讨债。欠债人怕因此带来恶运,整年整月有人上门讨债。还不起债的人除夕出外躲债,过了午夜才敢回家。债主也总是要在大年三十之前把债收回来;
5.经商忌讳顾客还价一次,怕因此货卖不出去。顾客既然还价,不想买也要讨价还价几次;
6.经商忌讳说猴、绵羊、虎、豹,怕货卖不掉。
(六)其他日常生活禁忌
1.年初、月初忌穿白色、蓝靛色衣服,白色、蓝靛色是丧服的颜色,年初、月初穿白色、蓝靛色衣服怕成为凶兆。
2.在喜庆和祭祀活动中,忌讳穿白色服装,办丧事除外;
3.夫妇俩忌讳用一条洗脸毛巾;
4.夫妇俩忌讳互递牙签;
5.忌讳除自己丈夫或妻子以外的人用自己的梳子;
6.忌讳床上的席子反着铺;
7.忌讳背对供桌而坐;
8.忌讳在屋内戴斗笠;
9.照相时忌讳三个人合影,据说中间的人将遭遇不吉利;
10.忌讳在年初打扫屋子。这样做,据说会一年办事不顺利;
11.妻子怀孕时,忌讳丈夫杀生或打桩;
12.怀孕的妇女忌讳宰鸡宰鸭;
13.忌讳孕妇从外地回家里生孩子;
14.家有产妇,忌讳外人进屋;
15.孕妇忌讳靠近死者,忌讳参加葬礼,家里有大丧事除外;
16.忌讳用拼接起来的布为小孩做衣服;
17.不在夜晚摘水果;
18.不在大树底下小便,怕遇到鬼。
(七)姓名与称呼
越南主体民族——京族的大姓有阮、陈、吴、黎等。与中国人一样,越南人也是姓在前,名在后,多数是单姓双字名,少数也有单姓单字名。越南人在称呼中,除了第一人称较常用中性的“我”(发音为“堆”)外,第二人称“你”和第三人称“他(她)”都没有中性的人称代词,通常根据对方的辈份或身份来称呼,以表示亲热或尊重。如对父辈的人,第二人称直接用“大伯”、“大娘”、“叔叔”、“阿姨”等;第三人称则用“那位大伯”、“那位大娘”等。越南人问候不分“早晚”,也不分“你好”。“再见”,通常都用一声“召’朝上称呼来表示。例如见面时说“召同志”是“同志你好”,分别时说“召同志”是“同志再见”。越南人称呼对方时,一般是称呼与最后一个名字连用,很少带姓连名都叫,那样被认为是不礼貌。如一位名叫阮兴强的男子,可根据他的年龄和亲疏程度,称为“强伯”、“强叔”、“强哥”、“强弟”或“强先生”、“强同志”。
(八)越南社交礼仪
越南人很讲究礼节。见了面要打招呼问好,或点头致意。招呼时对长辈称大爹、大妈或伯伯、叔叔,对平辈称兄、姐,对儿童称小弟、小妹。见面时,通行握手礼,一般不采用拥抱、接吻等方式。一些少数民族如苗、瑶族行抱拳作揖礼,信仰小乘佛教的民族(如高棉族)多行合十礼(双手合十齐唇或齐额为宜,过头则是拜鬼)。见面说话要先称呼对方,尤其对长辈更应如此,否则会被认为没有礼貌。做客时用水、用烟或用饭前要先说一句:“您先请”,以示礼貌。越南人说话声音较小,温文尔雅,很少大喊大叫。
尊老,对老年人特别礼貌。在北方的京族家里由辈分最高的男人作主.南方的京族是老太太当家,凡事要多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同意的事,其他人一般不会表示异议。
各族群众都特别好客,越南各族人常用他们最喜欢的酒和肉、菜等食物待客,即使不合口味,也要尽量多吃,否则被认为是看不起主人。客人走时,主人还要把自己种的水果、蔬菜和加工的食品送给来客,如果拒绝,会产生误会,一般客人总要多少收下一些,并相应还礼。南方山区少数民族,喜欢在节日喜庆时邀请客人一同喝坛酒,即轮流用管子从酒坛里吸酒喝,第一轮不能拒绝,否则认为是扫兴、失礼。第一轮以后,如不想喝,以双手抱拳向右肩举一举,表示致谢不再喝了。
与越南人交往,可以送对方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礼品,但礼品价值不可过大,否则会受到对方拒绝,有行贿之嫌。但请越南朋友进餐,则在情理之中。
宗教信仰
从公元前111年中国的西汉时代起,儒教、佛教、道教开始从中国传入越南,对越南人的意识形态起了很大的影响。从中国传入的佛教为大乘佛教,越南人称为“北宗”。此外还有部分越南人信仰小乘佛教,并称之为“南宗”,从泰国和柬埔寨传入。信教的越南人中,信仰佛教的占比例最大,其中又以信大乘佛教者居多,各地寺庙不少。佛教徒忌杀生,讲因果报应。重大节日、个人生日一般都要到佛寺去拜佛,献礼,听和尚诵经。
天主教传入越南约有500多年历史。历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开始到越南传教,但遭到官方的禁止。最早到越南传教的是奥德雷科·巴德诺和弗朗西斯·沙维尔两位法国传教士。法属时期,天主教在越南取得了合法地位,迅速发展。到了1966年,越南南北两地已有教区11处,天主教信徒300万人。基督教在越南也有不少信徒,主要分布在河内、海防、河西、承天、广南现港、波莱古、平顺等地。基督教为天主教分裂出来的新教派,传入越南只不过近百年的历史,在越南称为“福音”。1893年基督教牧师大卫·罗拉汉到西贡传教,随后陆续有牧师到越南传教,但遭法国殖民当局的禁止。直到1920年,基督教才在越南立住脚跟。
越南南部的西宁、迪石等地的京族农民大部分信仰高台教,该教的全称为“大道三期普渡高台教”,为吴文昭、黎文忠于1926年创立。该教将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儒教探合在一起,信奉孔子(人道)、姜太公(神道)、耶酥(圣道)、老子(仙道)、释迹(佛道)。高台教信徒可以供奉祖宗,但不能供草,不能使用纸马,要忌杀生、忌贪欲、忌荤、忌色、忌粗口,每日6点、12点、18点、24点要焚香诵经。
在越南南部的安江、同塔梅、河仙、东川等地,有不少人加入和好教。该教为佛教的变体,由越南人黄富楚创立于1939年,因黄富楚居住的村子名为“和好村”,故以此取名,其含义为孝和交好。与佛教一样,该教也讲慈悲。博爱、大同和因果报应,信徒多为农民,又被称为“农民佛教”。和好教设僧侣,但不建寺庙,用一块红布代替神佛的图像,信徒早晚供佛两次,供品为鲜花和清水,鲜花代表坚贞,清水代表纯洁。
美食服饰
古代时,越南的京族人穿各种套头的衣服和长裙。到了中世纪,平民穿褐色布衣,官吏穿蓝葛衣。到了15世纪后,富者通常穿锦罗沙葛,参加祭扫和宴会时穿红袍,吏役穿褐色或黑色布衣,官吏们穿青色衣,平民百姓穿赧色粗布衣。法国人进入越南后,平民的衣着开始有了较大变化,妇女穿结纽上衣和裤子。进入现代,越南城市的男子多穿西装,妇女穿花色窄油长袍。越南妇女的长袍可以说是越南女子的国服,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显得啊娜多姿,下摆舒展,开权至腰际,活动方便。特别讲究的是,越南妇女穿长袍时,还穿一条黑色或白色的宽腿拖地长裤。越南妇女喜戴项链、手阈、戒指,多留披肩长发,或用发夹束于脑后。
小吃
到越南旅游,不可不品尝越南的小吃,以一饱口福。通常在旅游者下榻的宾馆,一般都会提供早餐,但这样的早餐品种单一,如中餐就是炒粉,西餐无非是面包、黄油、煎鸡蛋之类,这些品种国内都有,毫无新鲜感觉。如果您真的想品尝越南的小吃,不枉此行,还是要到大排档去,在那里才能尝到地道的越南小吃。当然有些时候需要一点胆量,对卫生条件不要那么过分挑剔。
首先应该品尝河内的螺狮粉。清晨,在上班和上学的时间里,在河内的街头,常可遇到卖螺狮粉的摊档。这种小摊实际上只是小贩挑着的两个竹篮,上面奶水、炉火、佐料、碗筷一应俱全,外加若干张小小的板凳。当您走到摊前,摊主(通常是中年妇女)会热情地邀请您落座,然后麻利地取出一碟圆粉条放入开水锅中烫。这种圆粉条略细于桂林米粉和云南米线,使用优质大米,粉质细腻柔韧,白净透明,吃起来很爽口。螺软是现挑现吃,用竹针挑出放在粉中,然后加上螺狮场、辣椒和其他调味品。一碗二两的螺狮粉2400越盾,约合人民币1.6元,味道鲜美。
河内的鸡粉久负盛名,也可在河内街头摊档上吃到。鸡粉用料讲究,除鸡丝外,还配有肉丝、蛋丝、木耳丝、葱丝、香菜丝。蛋丝制作独特,摊成薄薄的片,切成细细的丝,不粘不连,撒在粉上与红的肉丝、白的鸡丝相辉映,格外撩人食欲。吃鸡粉时,桌上还摆有切开的鲜柠檬,轻轻一拐,几滴柠檬汁落人碗中,原先滚烫鲜美的鸡粉,又添了一缕清香,吃起来更加爽口。一碗鸡粉比螺狮粉资一倍多,约5000越盾,但值得一尝。
与鸡粉齐名的还有河内的牛肉粉。越南的牛肉粉一定要用黄牛肉,使用的米粉比广西的切粉略薄略细,用优质大米制作。牛肉粉的做法是,将一大块精黄牛肉加上各种佐料后下锅煮熟,然后切成薄薄的小块,将米粉在开水锅中烫后,加人牛肉、牛肉汤和各种调料,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虾饼也是越南一道有名的小吃。虾饼的做法是将加了调味料的面糊裹上新鲜的大虾,放入油锅中炸,出锅后香味扑鼻,吃起来,香酥可口。在河内西湖边上有一家餐厅,其制作的虾饼有较高的声誉。
肉粽是越南的传统美食,过去,一般的越南人家只有在节日里才能吃上。这种肉粽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粽粑,是完全用肉来做成的。在农村,每当节日特别是春节来临前,各家各户都要做肉粽。将上好的瘦猪肉加入各种香料,放入石田中着成糊状,然后用芭蕉叶或荷叶包上裹成粽粑状,放火锅中煮熟。吃前切成块或薄片蒸热,蘸以鱼露和胡椒粉,味道鲜美,不油腻,吃后口齿留香。
越式灌肠也是越南人喜欢的美食。其做法是用猪红调以瘦肉末和各种香菜,灌人猪小肠中,然后煮熟。吃前切成节,蘸上各种调料。
炸春卷是最受越南人欢迎的一道菜,近年来国内不少餐馆引进,但做法和吃法均不及越南的地道。越南的春卷皮用糯米做成,薄如蝉翼,洁白透明。将春卷皮裹上由豆芽、粉丝、鱿鱼丝、虾仁、葱段等做成的馅,放入油锅中炸至酥黄。吃时,用玻璃生菜裹上春卷,蘸以鱼露、酸醋、辣椒等佐料,酥脆不腻,十分可口。
越南传统糕点——绿豆糕也是值得品尝的风味食品。上等的越南绿豆糕出产于离海防不远的海洋(地名),且以金龙牌为最佳。越南的绿豆糕选用上等绿豆,磨成十分细腻的粉末,再配以精白糖和油脂,吃起来酥软香甜。海洋绿豆糕包装精美,旅游归来带上几包,用以馈赠亲友。
青菜生吃。在越南餐馆就餐,您可能会常常看到越南人将鲜绿欲滴的各种青菜生吃,对国人来说,特别是北方人也许会感到大惑不解,不敢问津。其实这种吃法是越南的传统吃法,恐怕也可以称得上越南食文化的一大特色,还挺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的。青菜生吃当然也有些讲究,这些青菜主要有洗净的空心菜、生菜、绿豆芽,此外还有各种香茶,如完萎、薄荷等。生吃的青菜要蘸佐料,主要是鱼露、酸醋和鲜柠檬汁。越南地处热带,气候炎热,青菜生吃有生津降火的作用,且有助于消化和营养吸收。未尝试过青菜生吃,应当说不能算了解越南的风味小吃。
盖房前的习俗
清明节各地祭拜祖先的方式
回答者: 街角的誓言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4-5 10:54
韩国:扫墓不烧纸钱
韩国人扫墓,主要是在墓前摆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后行礼祭拜,从来没有点火烧纸给阴间送钱的概念
清明节在韩国不是公共假期,当然,在韩国为父母修墓是大事,哪怕像三星那样以管理苛刻闻名的大公司,也不会拒绝员工为修墓而递上去的假条。
日本:怀念不只在清明
除了在御盆节时请灵送灵以外,平时去寺庙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
“御盆节时的东京很冷清,几乎不堵车,有点像春节时的北京城。因为许多人都会回到老家去祭祖。”老家在神奈川县横滨、工作在崎玉县的堀荣一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日本也有和中国的清明节相似的节日,叫盂兰盆节(简称御盆节)。日本各地习俗不同,御盆节时间也不同。东京地区大多是每年7月15日举行,也有的地方是在8月15日。据他介绍,虽然不是法定节日,但是绝大部分公司在每年制定假期时,都会考虑到回乡祭祖的因素,给大家放假。短的3天,长的有10天。
既怀念祖先也孝敬老人
新加坡:祭祖传统不敢丢
东南亚地区华人拥有独特的宗乡会馆文化,它的形成与华人的清明节祭祖传统密切相关,可以说南来华人都是这么凝聚起来的
山西:
明节,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节日,习惯称为“鬼节”。
山西旧有“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土番)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的民谣,生动地概括了时人的心情与扫墓的特点。
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死人,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时节上坟,最大的特点就是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习惯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区,人家不论贵贱贫富,上坟时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后代都在怀念祖先。北部地区上坟多是男子的事情,妇女一般不到坟莹。大同、平遥等地,是日傍晚,旧俗妇女们要在大门外放声大哭,“阖村哀声连一片,传入耳中都是悲”。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清明节,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 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清明节,全省盛行“打秋千”。时间讲究前三天、后四天。太阳出山后开始,姑娘、媳妇们都要一展风姿。太阳落山后,必须停止活动。传说清明前后,所有的鬼魂都要在夜间出来玩秋千,人是不敢与鬼争的。虽然荒唐,却也反映了对亡者的尊重,希望已故亲人能够与生者同乐的传统心理。
清明节,全省还盛行放风筝。田间街头,到处可以看到欢乐的孩童,手牵长线奔跑竞比。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是清明节民俗活动的最大特点。
清明节前后,还要过“三月三”。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亦称为“三巳”。三国魏以后,把节日固定在三月初三,一直沿袭至今。
《 后汉书·礼仪志上 》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洁”。后来则变成了每到三月三,人皆到水边游玩饮宴的习俗。山西旧有“三月三日天气新,汾河两岸皆丽人”的说法。
三月三日,民间多进行踏青活动。晋南地区妇女用柳条鞭打卧室墙壁,称为“摔蝎子”。打完后,再贴一张“观音杨柳符”,用以禁蝎。晋北地区禁蝎,习惯在谷雨节。家家墙上都要贴“谷雨禁蝎贴”,灶神位贴公鸡吃蝎子的画,名为“谷雨鸡”。贴与画上还配以禁蝎谚语(亦称咒):“我是天上神,下界保万民,每逢谷雨日,定拿蝎子精。南斗六郎,北斗七星,太上老君急急律令!”等等。
三月三日,民间也演变成祀神活动。北部地区有祀“真武神”与“西王母”两种,祀王母称作“蟠桃会”。南部地区大多为祭祀“华佗”。襄汾习俗到华佗庙焚香,每人要敬献一只雄鸡,并用针刺鸡冠淌血以祭祀,俗称“千鸡会”。
三月三日,晋东南地区妇女习惯到野外挖取野菜,加工而食,称为斩百病。晋西北地区则在谷雨节前后挑野菜吃。也用榆菜和米粉作饵,蒸面成块,称为“榆钱傀儡”。吃起来软美可口。
三月三日,晋北地区民间习惯做醋。
台湾: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一,所以清明节也因地而异,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湾的清明节是从前一年冬至开始算起的第105天,台湾的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台湾清明节习俗和闽南差不多,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台湾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如果在这一年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整修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灯(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气和吉祥。
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粿”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后因台湾墓地减少而实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则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样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于人们观念的逐步改变,祭扫祖墓的仪式也省略了许多。
舟山:
扫墓 舟山人俗称上坟,到坟墓前祭奠先人。祭奠时,出于对先人的尊重怀念之情,人们皆先剪除杂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坟,所以称之为扫墓。继而,点香烧烛,摆螺蛳、青饼、条子糕、菜肴等供品,老式的家长率全家老小下跪磕头,新式的行鞠躬礼。祭礼毕,坟顶插竹幡,焚烧纸钱及冥钱,给围观上坟的小孩分“麻糍钱”(麻糍即青饼也,其形状有圆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坟后,回家还要做“清明羹饭”。?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旧定海上坟时供品有一个特色,许多菜肴系凉菜与凉拌菜,还有清明特色点心——青饼、条子糕皆可冷食,由此可以看出,寒食节的习俗虽早已式微,但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历久不衰。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这些资料。
回答者: wjy870105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4-5 13:04
韩国:扫墓不烧纸钱
韩国人扫墓,主要是在墓前摆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后行礼祭拜,从来没有点火烧纸给阴间送钱的概念
日本:怀念不只在清明
除了在御盆节时请灵送灵以外,平时去寺庙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 回答者: 街角的誓言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4-5 10:54
韩国:扫墓不烧纸钱
韩国人扫墓,主要是在墓前摆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后行礼祭拜,从来没有点火烧纸给阴间送钱的概念
清明节在韩国不是公共假期,当然,在韩国为父母修墓是大事,哪怕像三星那样以管理苛刻闻名的大公司,也不会拒绝员工为修墓而递上去的假条。
日本:怀念不只在清明
除了在御盆节时请灵送灵以外,平时去寺庙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
“御盆节时的东京很冷清,几乎不堵车,有点像春节时的北京城。因为许多人都会回到老家去祭祖。”老家在神奈川县横滨、工作在崎玉县的堀荣一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日本也有和中国的清明节相似的节日,叫盂兰盆节(简称御盆节)。日本各地习俗不同,御盆节时间也不同。东京地区大多是每年7月15日举行,也有的地方是在8月15日。据他介绍,虽然不是法定节日,但是绝大部分公司在每年制定假期时,都会考虑到回乡祭祖的因素,给大家放假。短的3天,长的有10天。
既怀念祖先也孝敬老人
新加坡:祭祖传统不敢丢
东南亚地区华人拥有独特的宗乡会馆文化,它的形成与华人的清明节祭祖传统密切相关,可以说南来华人都是这么凝聚起来的
山西:
明节,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节日,习惯称为“鬼节”。
山西旧有“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土番)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的民谣,生动地概括了时人的心情与扫墓的特点。
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死人,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时节上坟,最大的特点就是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习惯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区,人家不论贵贱贫富,上坟时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后代都在怀念祖先。北部地区上坟多是男子的事情,妇女一般不到坟莹。大同、平遥等地,是日傍晚,旧俗妇女们要在大门外放声大哭,“阖村哀声连一片,传入耳中都是悲”。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清明节,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 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清明节,全省盛行“打秋千”。时间讲究前三天、后四天。太阳出山后开始,姑娘、媳妇们都要一展风姿。太阳落山后,必须停止活动。传说清明前后,所有的鬼魂都要在夜间出来玩秋千,人是不敢与鬼争的。虽然荒唐,却也反映了对亡者的尊重,希望已故亲人能够与生者同乐的传统心理。
清明节,全省还盛行放风筝。田间街头,到处可以看到欢乐的孩童,手牵长线奔跑竞比。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是清明节民俗活动的最大特点。
清明节前后,还要过“三月三”。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亦称为“三巳”。三国魏以后,把节日固定在三月初三,一直沿袭至今。
《 后汉书·礼仪志上 》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洁”。后来则变成了每到三月三,人皆到水边游玩饮宴的习俗。山西旧有“三月三日天气新,汾河两岸皆丽人”的说法。
三月三日,民间多进行踏青活动。晋南地区妇女用柳条鞭打卧室墙壁,称为“摔蝎子”。打完后,再贴一张“观音杨柳符”,用以禁蝎。晋北地区禁蝎,习惯在谷雨节。家家墙上都要贴“谷雨禁蝎贴”,灶神位贴公鸡吃蝎子的画,名为“谷雨鸡”。贴与画上还配以禁蝎谚语(亦称咒):“我是天上神,下界保万民,每逢谷雨日,定拿蝎子精。南斗六郎,北斗七星,太上老君急急律令!”等等。
三月三日,民间也演变成祀神活动。北部地区有祀“真武神”与“西王母”两种,祀王母称作“蟠桃会”。南部地区大多为祭祀“华佗”。襄汾习俗到华佗庙焚香,每人要敬献一只雄鸡,并用针刺鸡冠淌血以祭祀,俗称“千鸡会”。
三月三日,晋东南地区妇女习惯到野外挖取野菜,加工而食,称为斩百病。晋西北地区则在谷雨节前后挑野菜吃。也用榆菜和米粉作饵,蒸面成块,称为“榆钱傀儡”。吃起来软美可口。
三月三日,晋北地区民间习惯做醋。
台湾: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一,所以清明节也因地而异,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湾的清明节是从前一年冬至开始算起的第105天,台湾的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台湾清明节习俗和闽南差不多,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台湾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如果在这一年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整修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灯(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气和吉祥。
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粿”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后因台湾墓地减少而实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则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样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于人们观念的逐步改变,祭扫祖墓的仪式也省略了许多。
舟山:
扫墓 舟山人俗称上坟,到坟墓前祭奠先人。祭奠时,出于对先人的尊重怀念之情,人们皆先剪除杂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坟,所以称之为扫墓。继而,点香烧烛,摆螺蛳、青饼、条子糕、菜肴等供品,老式的家长率全家老小下跪磕头,新式的行鞠躬礼。祭礼毕,坟顶插竹幡,焚烧纸钱及冥钱,给围观上坟的小孩分“麻糍钱”(麻糍即青饼也,其形状有圆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坟后,回家还要做“清明羹饭”。?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旧定海上坟时供品有一个特色,许多菜肴系凉菜与凉拌菜,还有清明特色点心——青饼、条子糕皆可冷食,由此可以看出,寒食节的习俗虽早已式微,但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历久不衰。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这些资料。
回答者: wjy870105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4-5 13:04
韩国:扫墓不烧纸钱
韩国人扫墓,主要是在墓前摆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后行礼祭拜,从来没有点火烧纸给阴间送钱的概念
日本:怀念不只在清明 回答者: 街角的誓言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4-5 10:54
韩国:扫墓不烧纸钱
韩国人扫墓,主要是在墓前摆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后行礼祭拜,从来没有点火烧纸给阴间送钱的概念
清明节在韩国不是公共假期,当然,在韩国为父母修墓是大事,哪怕像三星那样以管理苛刻闻名的大公司,也不会拒绝员工为修墓而递上去的假条。
日本:怀念不只在清明
除了在御盆节时请灵送灵以外,平时去寺庙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
“御盆节时的东京很冷清,几乎不堵车,有点像春节时的北京城。因为许多人都会回到老家去祭祖。”老家在神奈川县横滨、工作在崎玉县的堀荣一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日本也有和中国的清明节相似的节日,叫盂兰盆节(简称御盆节)。日本各地习俗不同,御盆节时间也不同。东京地区大多是每年7月15日举行,也有的地方是在8月15日。据他介绍,虽然不是法定节日,但是绝大部分公司在每年制定假期时,都会考虑到回乡祭祖的因素,给大家放假。短的3天,长的有10天。
既怀念祖先也孝敬老人
新加坡:祭祖传统不敢丢
东南亚地区华人拥有独特的宗乡会馆文化,它的形成与华人的清明节祭祖传统密切相关,可以说南来华人都是这么凝聚起来的
山西:
明节,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节日,习惯称为“鬼节”。
山西旧有“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土番)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的民谣,生动地概括了时人的心情与扫墓的特点。
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死人,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时节上坟,最大的特点就是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习惯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区,人家不论贵贱贫富,上坟时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后代都在怀念祖先。北部地区上坟多是男子的事情,妇女一般不到坟莹。大同、平遥等地,是日傍晚,旧俗妇女们要在大门外放声大哭,“阖村哀声连一片,传入耳中都是悲”。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清明节,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 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清明节,全省盛行“打秋千”。时间讲究前三天、后四天。太阳出山后开始,姑娘、媳妇们都要一展风姿。太阳落山后,必须停止活动。传说清明前后,所有的鬼魂都要在夜间出来玩秋千,人是不敢与鬼争的。虽然荒唐,却也反映了对亡者的尊重,希望已故亲人能够与生者同乐的传统心理。
清明节,全省还盛行放风筝。田间街头,到处可以看到欢乐的孩童,手牵长线奔跑竞比。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是清明节民俗活动的最大特点。
清明节前后,还要过“三月三”。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亦称为“三巳”。三国魏以后,把节日固定在三月初三,一直沿袭至今。
《 后汉书·礼仪志上 》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洁”。后来则变成了每到三月三,人皆到水边游玩饮宴的习俗。山西旧有“三月三日天气新,汾河两岸皆丽人”的说法。
三月三日,民间多进行踏青活动。晋南地区妇女用柳条鞭打卧室墙壁,称为“摔蝎子”。打完后,再贴一张“观音杨柳符”,用以禁蝎。晋北地区禁蝎,习惯在谷雨节。家家墙上都要贴“谷雨禁蝎贴”,灶神位贴公鸡吃蝎子的画,名为“谷雨鸡”。贴与画上还配以禁蝎谚语(亦称咒):“我是天上神,下界保万民,每逢谷雨日,定拿蝎子精。南斗六郎,北斗七星,太上老君急急律令!”等等。
三月三日,民间也演变成祀神活动。北部地区有祀“真武神”与“西王母”两种,祀王母称作“蟠桃会”。南部地区大多为祭祀“华佗”。襄汾习俗到华佗庙焚香,每人要敬献一只雄鸡,并用针刺鸡冠淌血以祭祀,俗称“千鸡会”。
三月三日,晋东南地区妇女习惯到野外挖取野菜,加工而食,称为斩百病。晋西北地区则在谷雨节前后挑野菜吃。也用榆菜和米粉作饵,蒸面成块,称为“榆钱傀儡”。吃起来软美可口。
三月三日,晋北地区民间习惯做醋。
台湾: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一,所以清明节也因地而异,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湾的清明节是从前一年冬至开始算起的第105天,台湾的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台湾清明节习俗和闽南差不多,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台湾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如果在这一年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整修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灯(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气和吉祥。
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粿”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后因台湾墓地减少而实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则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样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于人们观念的逐步改变,祭扫祖墓的仪式也省略了许多。
舟山:
扫墓 舟山人俗称上坟,到坟墓前祭奠先人。祭奠时,出于对先人的尊重怀念之情,人们皆先剪除杂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坟,所以称之为扫墓。继而,点香烧烛,摆螺蛳、青饼、条子糕、菜肴等供品,老式的家长率全家老小下跪磕头,新式的行鞠躬礼。祭礼毕,坟顶插竹幡,焚烧纸钱及冥钱,给围观上坟的小孩分“麻糍钱”(麻糍即青饼也,其形状有圆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坟后,回家还要做“清明羹饭”。?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旧定海上坟时供品有一个特色,许多菜肴系凉菜与凉拌菜,还有清明特色点心——青饼、条子糕皆可冷食,由此可以看出,寒食节的习俗虽早已式微,但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历久不衰。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这些资料。
回答者: wjy870105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4-5 13:04
韩国:扫墓不烧纸钱
韩国人扫墓,主要是在墓前摆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后行礼祭拜,从来没有点火烧纸给阴间送钱的概念
日本:怀念不只在清明
除了在御盆节时请灵送灵以外,平时去寺庙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
除了在御盆节时请灵送灵以外,平时去寺庙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