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天气记录表格_雨水节气天气记录表格图片
1.二十四节气雨水的由来
2.雨水节气还冷吗 雨水节气是气温变暖吗
3.雨水是24节气的第几个?
二十四节气雨水的由来
“雨水”是反映降水显现的节气,
表征着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
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回升到0℃以上,
雨水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春天。
雨水的由来,你听说过吗?
雨水丨二十四节气知多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
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雨水三候对应的花信“一候菜花,二候棠棣,三候李花”此节气,水獭开始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除了这些知识外,那么大家对于二十四节气知多少呢?我在此进行详解。
一、来源
东周春秋战国——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执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吕氏春秋—十二月纪》战国后期——八个节气名称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淮南子》西汉:刘安——二十四节气名称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的记录
注意点:起源——先秦;形成——秦汉:划分依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反映——地球的回归运动,寒暑季节的变化。
二、节气歌
第一种: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第二种: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内涵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四、分类
一反映季节
表明季节——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划分一年为四季。
注意:二分、二至是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但也有特殊之地,如:黑龙江省瑷珲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带便没有夏季;华南福州以南没有冬季;云贵等高原又是一番景象,冬短而无夏;昆明就有“四季如春”之称。所以四立虽是从天文上划分得来,却有很强的地区性,它不能适应于全国。
二反映气候特征
1.直接反映热量状况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暑的程度以及暑热即将过去——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2.直接反映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
3. 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也反映出温度逐渐下降的过程,和每个节气温度下降的程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
三反映物候现象
1.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
2.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资讯。
二十四节气 · 雨水
01
雨水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02
何为雨
雨水的雨的古字,上面一横象征天,横下面是穹隆象征,象征云气升腾;说明“无云不成雨”。风流云散,别而为雨,由此,穹隆下有四行雨点 ,每行三点。这个象意,四是四方,四维;三是雨露滋润,天地气和而成甘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03
雨水节气的天气变化
初春到来 , 气温回升 , 但这个回升是一个渐变过程 , 气温会忽高忽低 , 天气会忽冷忽热 , 人们常常不能预测到这种变化 , 遇到气温回升就减去衣服 , 而突然气温下降了 , 衣服还没有加上 , 这样就会患上感冒、支气管炎等疾患 , 也会使原来的疾病加重 , 特别是老人、小儿 , 以及产妇和慢患者 , 不要过早地脱掉棉毛衣服 , 以防风寒侵入而致病。春季是常见病多发季节 , 也是过敏性疾病的高发日子。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类风溼性关节炎、面板病的人 , 一遇到气温突变 , 或花絮拂面 , 或粉尘飞扬 , 旧疾就会复发 , 甚至加重 ,所以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
04
赞颂春雨
如唐代韩愈的《初春小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杜甫的《春夜喜雨》前四句: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春雨滋润着越冬后的大地,
重新唤醒它的生机,
争得文人墨客们的喜爱和歌颂。
同时,春雨对于作物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萧萧细雨,润物无声,
民间也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雨水节气还冷吗 雨水节气是气温变暖吗
1 雨水节气还冷吗
依据具体而定。
一般情况下雨水节气后天气会慢慢开始回暖,开始进入暖春的气候环境,与南方相对的北方地区,则很难走出寒冷的气候环境,冷空气还是比较活跃的。
2 雨水节气是气温变暖吗
雨水节气后气温会开始变暖。
雨水节气的气候特点就是降水量增加和气温变暖,所以,到雨水节气了就是是气温变暖的一个征兆,人们可以脱下厚厚的棉衣和毛衣,迎接春天的到来了。
3 北方雨水节气后还冷吗
雨水节气时北方温度还是处于一种波动较大的境地,尤其是以漠河为首的黑龙江地区,气候更是严寒,而靠近南方的河南和陕西等地区温度开始上升,逐渐走出严寒。
4 雨水节气穿什么衣服
雨水节气温度开始上升,一般不再穿厚重的羽绒服了,而是选择更为轻薄的毛衣或者外套,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例如2018年的雨水节气就需要穿得严实,此时正值春节,寒意未消、雨水又来,还是裹得严实为佳。
雨水是24节气的第几个?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2月18日前后,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只有真正了解节气,才会发现每个节气背后都藏着几千年来人与自然抗争共存的生活智慧,也可以让现代人更好的应对天气的变化。
一、雨水的由来:
从气象学角度来讲,太阳到达黄经330°时,太阳的直射点开始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了,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与此同时,冷空气在减弱的趋势中并不甘示弱,与暖空气频繁地进行着较量,形成降雨。这也就是降水增多的原因,也是雨水名称的来历。
而在古代著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是这样解释雨水的:“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文中的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春天一月的中旬,天地间的会产生看得见的滋润的水汽,春为木之属,而春木想要展开就必须要水的滋润,所以立春之后便会来一场滋养春季的雨水。而且东方来的暖风会解散天空冷气,冷气便会消散成为了雨水。
二、雨水的三候
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
一候獭祭鱼。
因为雨水时节,水中鱼儿开始活跃多了起来,水獭也要为繁育后代多吃一些鱼,所以它们捕到鱼以后会先摆放于岸上,等到一定的数量,它们会直立起来,用上肢整理猎物,这种画面像极了人们在进行隆重的祭祀,所以人们就将这种行为被称为“獭祭”。
二候鸿雁来。
雨水时节,北方的气温逐步回升到适宜大雁生存的温度,大雁遂始北迁。这时候就能看到大规模飞回北方的景象,所以就有了雨水时节日鸿雁来。
三候草木萌动。
雨水时节温度回升,地面温度开始适宜草木的生长,再加上雨水的滋润,所有草木开始恢复生机发芽生长。
三、雨水时节的农事活动:
1、蔬菜农事
雨水时节虽然阳气渐升,天气回暖,但常伴有“倒春寒”,天气寒冷时,既要加强防冻保暖,也要适时通风换气,防止闷坏秧苗。淮河以南地区,雨水较多,还要做好农田清沟沥水和中耕除草,预防湿害烂根等现象发生。
而华北、西北以及黄淮地区,这时降水量一般较少,常不能满足农作物的需求。若早春少雨,雨水节气前后应及时春灌,可取得较好效果,即常说的“春雨、春水贵如油”。
2、果树农事
雨水的到来不仅仅草木开始焕发生机,病虫害也开始活跃,所以要及时清扫果园的落叶、病果、病枝,虫果、杂草、废弃果袋和杂物等,并集中深埋或烧毁处理,消灭其中潜藏越冬的病虫。还要及时的施肥以免恢复生长时,养分不够,新生枝条脆弱。
3、培土耕地
春季是春耕播种的重要时候,必须要准备充足的、农药、化肥、农膜等等农用生产资料,修理好所需要的农机器具,准备春耕。华南地区双季早稻育秧工作此时已经开始,为防忽冷忽热、乍暖还寒天气对秧苗的危害,应注意抓住“冷尾暖头”天气,抢晴播种。
每个节气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对气候天气的记录和标签,而是通过节气的更迭让你能更清晰的感受到时光的流逝,让每个阶段都能更有意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