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黄河的任何资料

2.泾县黄子山简介泾县黄田黄子山

3.冻雨的气象学研究

关于黄河的任何资料

广西忻城县欧洞乡天气预报_广西忻城县欧洞林场

黄河流域界于北纬32°至42°,东经96°至119°之间,南北

相差10个纬度,东西跨越23个经度,集水面积75.2万多平方公里,

黄河全长5464公里,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米。流域内石山区占29%,黄

土和丘陵区占46%,风沙区占11%,平原区占14%。各地自然景观差异很

大,尤其有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十分严重。

黄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兰州以上大部分为半湿润区,兰州以下,西北部为干旱区,南部和东南部

为湿润区,其余为半干旱半湿润区。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气温低,降水少;春季蒙古高

压衰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北上西伸,气温回升,降水增多;夏季大部分地区受西太平洋副热带

高压的影响,盛行偏南风,水汽丰沛,是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时段;秋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衰退,

蒙古高压向南扩展,降水开始减少,但常发生连阴雨天气。气温的地区分布特点是由南向北、由东向西

逐渐降低。多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区大于14℃,最低的地区小于-4℃。年极端最高气温为洛阳盆地44.2

℃,年极端最低气温为河源地区-53.0℃。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为

秦岭,局部达900毫米以上。年降水最多的站为泰山顶达1108.3毫米;年降水量少的地区为内蒙古杭锦后

旗、临河一带,在150毫米以下,年降水最少的站为内蒙古杭锦后旗的陕坝,只有138.4毫米。上游降雨

强度较小,历时较长,暴雨极少,日降水量很少超过50毫米;中下游降雨强度较大,历时较短,暴雨较

多。陕西、内蒙古交界处的乌审旗,17年8月1日发生过一次特大暴雨,暴雨中心木多才当,10小时降

雨1400毫米(调查值),超过世界最高记录;三门峡至花园口间,1982年7月底至8月初的一次大暴雨,暴

雨中心宜阳县石 镇24小时降雨734.3毫米,也是黄河流域罕见的大暴雨。

由于气候和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黄河的水文情况非常复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

特点:

第一,径流的时空变化大。丰水年与枯水年的比值,干流为2.5~3.5倍,支流为2.5~40.8倍。各地

区的年径流变差系数为0.11~0.53。多水区和少水区径流深相差140多倍。年径流系数最大为0.7,最小只

有0.01。

第二,汛期长、洪水次数多。一年中有伏、秋、凌、桃四个汛期,总历时长达10个月。伏、秋汛合

称为大汛,由降雨形成。其洪水来源有兰州以上、晋陕区间、龙门至三门峡区间、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

和大汶河流域。上游洪水涨落比较缓慢,历时较长,兰州水文站一次洪水历时平均40天,最长可达66天

,最短22天;中游洪水涨落较快,尤其晋陕区间的洪水陡涨陡落,历时较短,干流龙门站洪水历时平均

46小时,最长80小时,最短20小时,连续洪水一般为3~6天,涨水平均8小时,最长30小时,最短2小时;

支流洪水更是来猛去速;下游干流洪水主要来自中游,其特点与来源有关,但又受高含沙量变动河床和

滩区建筑物的影响,往往使洪水演进规律发生异常变化。凌汛主要发生在宁夏、内蒙古和黄河下游两个

河段,均由冰塞、冰坝壅水形成。黄河下游的冰情变化极不稳定,约有十分之一的年份不封河,有的年

份则三封三开。60年代以来由于三门峡、刘家峡水库防凌运用,冰情有较大变化,凌灾有所减轻,但盐

锅峡水库至刘家峡河段于1961~1962年度,青铜峡水库上游于1967~1968年度,天桥水库上游河曲河段于

1981~1982年度都曾发生过严重冰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桃汛是宁夏、内蒙古河段开河时融冰水和河

槽蓄水下泄形成的冰凌洪水,流至下游正值桃花开放季节,洪峰不高,涨落较缓。12年后为了下游灌

溉,三门峡水库调蓄桃汛水量,下游不再有桃汛洪峰。

第三,含沙量高并且水沙异源。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和中游三门峡以下水多沙少;黄河中游三门峡以

上水少沙多,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携带大量泥沙进入黄河,支流窟野河温家川水文站最

大含沙量达1700公斤每立方米。干流陕县水文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形成了居世界首位的多沙河

流,由于河流含沙量高带来了特殊的产流、汇流、产沙和输沙规律,并造成河槽冲淤游荡,河床剧烈变

化,水位变化无常。

黄河水文工作是治黄的基础,是各项治黄工作的重要依据。黄河水文观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

在大禹治水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就以树木标志水位;殷代(公元前13~前11世纪)又开始有描述雨情和

占卜预测洪水的记载;战国时的慎到(公元前395~前315年)曾在黄河龙门流浮竹观察水流速度;秦代(公

元前221~前206年)建立了报雨制度;西汉后期(公元前77~前37年)创造了雨量筒,开始降雨的定量观测;

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对黄河泥沙进行过观测论述;隋朝(公元581~618年)设立“水则”观测水位;明

万历元年(1573年)开展了“塘汛”;到了清朝(1644~1911年)自兰州以下多处设立水志桩测报水情,

并在泺口观测过含沙量。黄河下游传递水情的手段也由快马改进为电话。

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的黄河水文工作已发展到用近代科学技术方法。1912年设立了泰安雨量站。

1915年设立了支流大汶河南城子水文站。1919年至1933年又先后增设了黄河干流陕县、泺口、柳园口及

支流泾河张家山等水文站和支流渭河咸阳、交口镇、阳平关、泾河船头等水位站。1933年陕县发生了一

次大洪水,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造成了黄河下游的严重水灾,引起了国民对测报洪水的重视

,促进了黄河水文工作的发展。1937年黄河水文观测站点有增加,曾达到水文站(包括渠道站,下同)43

处,水位站29处,雨量站185处。后因战争影响,一大批测站停测,1939年只有水文站26处,水位站4处

,雨量站80处。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又恢复到水文站60处,水位站33处,雨量站73处。建国前夕

1949年尚有水文站44处,水位站48处,雨量站45处。民国时期还进行过部分水文资料整编,开展过水文

分析研究,随着通信技术的改进,报汛手段除电话外又设立了专用电台,但总的情况发展仍然比较缓慢

,站网稀疏,设备简陋,技术粗放,资料不系统。

建国后,党和对黄河治理十分重视,在治黄工作的推动下,黄河水文工作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50年代。建国初期,黄委会统一了全河治理,确定了治理黄河的目的是“变害河为利河,上、中、

下三游统筹,干支流兼顾”的方针。黄河水文工作根据治黄要求,以为防洪服务为主进行恢复发展。

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

议》,治黄工作进入了由防洪过渡到治本的阶段。黄河水文工作除继续为防洪作好水文测报外,并为黄

河治理规划、工程建设、河道治理、引黄灌溉、水土保持等全面服务。50年代末期,在国民经济“大跃

进”的形势下,黄河水文工作也加快了建设步伐,在1958年和1959年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之后,

1960年又提出“开展全面服务,保证治黄重点,大力支援农业,洪水枯水泥沙并重,大中小河兼顾,基

本站、实验站并举,定位观测与调查研究结合”的方针,全面高速度地发展,但是也出现了建设过快、

战线过长、工作不切实际的现象。总的来说,50年代是一个展阶段,水文站网已初步形成,水文测

验已全面展开,测验规范己大力贯彻,实验观测分析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历年资料整编已全部刊印

出版,逐年资料整编体系也已建成,水文情报预报,已在防洪防凌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黄河水文工作

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0~70年代虽曾受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后期又得到了恢复发展,稳步提

高。在这一阶段里,由于黄河干支流相继建成了15个大型水库,支流上也修建了大量中小型水库,引黄

灌溉和水土保持面积不断扩大,使黄河水文自然变化规律受到了很大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治黄对水文

工作提出了完善站网,提高测验质量,算清水账、沙账,加强水文情报、预报,深入探讨水文变化规律

的要求。据此进行了调整发展站网,整顿加强设施,以土洋结合和开展协作的方法研究创造了适应黄河

特点的测验工具仪器,改进了技术,提高了水文测报质量,开展了气象预报和水质监测,增加了服务项

目,全面展开了实验研究和水文分析计算并开始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各项水文工作都获得了新的进展

进入80年代,遵照国家“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和治黄工作确保防洪安全,合理利用和保护

水的精神,以改革为动力,以洪水测报为中心,研制、引进了各种先进设备和技术,开始建立自动

测报系统,逐步向现代化迈进。

一、站网建设

水文站网是水文工作的战略部署,建国后即以全面控制洪水、径流、泥沙为原则,恢复旧站,建设

新站。1950年全河水文站即已恢复到民国时期的最高水平,1955年全河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已为

1949年的4.7倍、2.7倍、13.8倍。1956年编制了黄河流域水文站网规划,为科学合理地建设站网提供了

依据。1960年站网密度已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泥沙站网大大超过了一般河流。1960年以后,为了

适应黄河流域自然情况和治黄工作的新变化,又修订了四次站网规划,其中60~70年代三次,80年代一次

。60年代受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曾不适当地撤销了一大批测站。到了70年代逐

渐恢复和发展并设立了一批小河站。1990年全河水文站网已有水文站451处(其中渠道站129处),水位站

60处,雨量站2357处。其中属黄委会系统的分别为139、35、763处。全河水文站每万平方公里4.28站,

为1949年每万平方公里0.52站的8.23倍。全河雨量站每万平方公里31.32站。水文站体制也由全部水文站

常年驻站观测,改为大部分支流站实行站队结合。随着水文站网的逐步完善,黄河流域的径流、泥沙、

洪水等各项水文因素的形成变化,已得到全面控制。

二、水文测验

(一)基本测验

测验工作是水文工作的基础。建国后,各项基本观测迅速全面展开。在测验设施方面,除了进行高

程和平面控制建设外,主要创建了适合各站特性的各种测验设施,用测船测验的水文站一般架设吊船缆

道,山溪性河流架设缆车(吊箱)缆道,断面较窄河床比较稳定,漂浮物较少的水文站架设流速仪缆道。

在洪水时用浮标测流的水文站都架设了浮标投放器。1987年全河已架设吊船缆道64处(其中黄委会系统37

处),缆车和流速仪缆道252处(其中黄委会系统94处)。黄委会系统除黄河下游河面特别宽,游荡多变的

夹河滩水文站外全部架设了缆道。兰州水文站还建成了半自动流速仪缆道,宁夏固原水文站架设了双刹

型电动独轮缆道。电动升降缆车己作为中国水文业务技术经验之一,列入世界气象组织推行的《水文业

务综合子》向各国推荐。少数使用机动船的站,则加大了马力,建立了机船组,提高了测洪能力。

河口水文实验站建造了黄河上最大的600匹马力40.15米长的浅海测量船。

在测验工具仪器方面,首先配齐了各站必需的测验和测量工具仪器,然后根据各站特点逐步改进提

高。雨量观测,由雨量筒改进为自记雨量计和遥测雨量计,1990年雨量自记程度全河已达46%,其中黄委

会系统达到60%。水位观测由直立固定水尺发展到活动水尺和各种适合测站特性的自记水位计、遥测水位

计,1987年水位自记程度全河已达20%,其中黄委会系统达到24%。测速仪器由一般流速仪改进为防沙防

草流速仪。测沙工具由直立式悬移质样器改进为横式样器,进而研制了同位素测沙仪。泥沙颗粒分

析仪器初期为筛分析、比重计、底漏管,于1960年改为粒径计,1980年发展为光电颗分仪。

测验规范是测验工作的法规,为了统一测验标准,提高测验质量,1951年黄委会首先制订了一个简

单的测验规定。1956年后认真贯彻了水利部颁发的《水文测站暂行规范》,并制订了补充要求,改进了

测验方法。在测流方面,对测流的各个环节都进行过试验研究,不断改进提高。泥沙测验方面,建国一

开始就十分重视,除了各站一般泥沙测验外,还有部分站开展了精密泥沙测验。1956年按测验规范规定

改为输沙率测验。为了研究泥沙的形成、输移规律,1950年就开始在黄委会系统14个水文站上取样进行

颗粒分析,到了80年代全河已发展到124站,其中黄委会系统68站。黄委会系统颗粒分析室也由1950年的

1处增加到1980年的12处,后又调整为7处。

冰情是黄河上又一种复杂的水文现象,观测冰情的站1960年全河已达400处,其中黄委会系统181处

。为认真贯彻水文测验规范的规定,除一般冰情观测外,还开展了特殊冰情观测。

开发利用黄河水,不仅需要掌握水量还必须了解水质。1958年开展了天然水为主的水化学成分

测验。12年开展了水质污染监测后,天然水化学成分测验与水质监测相结合。15年建立了黄河水源

保护和水质监测系统,增加了水化学成分测验站,布设了大量的水质监测站点。分析方法除天然水化学

成分贯彻《水文测验试行规范》外,水质监测污染物分析均按特定的规范执行。80年代逐步引进了各种

先进的分析仪器,改进了分析技术,分析质量已达到国际标准。黄河水质状况经过调查和对监测资料分

析研究,基本搞清了黄河水质的主要水化学成分和矿化度分布情况。大量的数据和分析资料说明建国后

黄河水质污染日趋严重,1990年低于三类水质的河长,干流为34%,支流达59%。

水文调查是弥补水文定位观测不足的一项重要水文工作。自50年代初开始,黄委会就组织了多次黄

河干支流洪水调查,获得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如黄河干流三门峡1843年的洪水,洪峰流量36000立方米每

秒;黑岗口1761年的洪水,洪峰流量30000立方米每秒;支流伊河龙门镇公元223年的洪水,洪峰流量

20000立方米每秒;沁河九女台1482年的洪水,洪峰流量14000立方米每秒等,都是大大超过实测资料的

罕见特大洪水。80年代黄委会勘测规划设计院将全河172个河段的调查洪水成果汇编成册,刊印出版。沿

黄甘肃、宁夏、山东等省(区)也将调查洪水资料汇编刊印。

由于测验工作不断充实,测洪能力不断加强,测流历时不断缩短,测验方法不断改进,测验精度不

断提高,水沙不平衡现象逐渐减少,散乱的水位流量关系逐渐变为较规律的曲线,为治黄提供了完善、

可靠的水沙、水质等资料。

(二)实验观测

为了掌握黄河的水沙特性,除了大量的基本水文测站外,还开展各项实验观测,探求水沙的形成变

化规律。

1953年首先在河口建立了前左水文实验站,进行黄河三角洲淤积延伸和尾闾摆动规律的观测研究。

1956年开始在上诠、三门峡和三盛公相继建立了大型水面蒸发站,研究了水库水面蒸发和一般蒸发器与

天然水面蒸发的关系,并为计算大范围陆面蒸发提供了资料。1957年在花园口游荡性河段建立了河床演

变测验队,进行了河床冲淤摆动变化规律的观测研究。在高村以下的自然弯曲河段和由人工控制、半人

工控制的弯曲河段建立了弯曲河道观测队,进行了弯曲河道变化规律的观测。1958年在陕北黄土高原地

区岔巴沟设立了子洲径流实验站,观测研究了黄土地区径流形成变化规律和水土保持的影响。同年又设

立了三门峡库区水文实验站,随着位山、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天桥、巴家嘴等大中型水利枢纽工

程的修建,都相继成立了实验站(队),开展了以库区泥沙运行规律为主的观测研究。累计建立实验站(队

)14个,测取了各种水文实验资料,撰写了大量的分析报告和专著,这些成果已在治黄规划、河道整治、

水库建设管理运用、河口治理等治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资料整编

建国初期,根据治黄规划的急需,1952~1956年对1953年前的全部黄河基本水文测验资料进行系统

的整编,于1956年刊印出版。在此基础上,确定自1954年的资料开始转向逐年整编,并建立了在站整编

、集中审查、复审汇编、刊印出版四个步骤和保证质量提高工效的制度。每年的测验资料一般隔年刊印

出版。整编方法除贯彻全国统一规定外,又结合黄河特点进行了补充16年开始试行电子计算机整编,

年从国外引进了电子计算机,此后正式展开并开始筹备和建设水文资料数据库,以推动资料整编工

作的改革。

水文实验资料整编,自1960年整编三门峡库区实验资料开始,相继展开对各实验资料的整编,同时

还进行了小河站资料整编,并在整编资料基础上作了五次黄河流域水文特征值统计。在70年代初还进行

了黄河流域特征值的量算,将原用的黄河流域面积745000平方公里修改为752443平方公里,原用的河长

4845公里修改为5464公里。

截至1990年共整编刊印了各种水文资料368册,除提供水利部和黄委会有关单位使用外,还供应了

其他165个单位部门应用。

三、水文气象情报预报

情报工作。向黄河防汛总指挥部报汛的水情站网,在50年代,由1949年的11处增加到1959年的404

处。水情传递手段,一开始就用了公用电报、电话和专用电台、电话相结合的通信网。水情拍报办法

,由简单的定时拍报,改进为分段次标准拍报。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水文情报系统。60年代,

水情站网曾一度大幅度下降。10年开始回升,70年代末稳定在500处左右。鉴于淮河15年8月大洪水

时水情信息不灵的教训,黄委会在三门峡以下建立专用无线通信网。自80年代初开始,在三门峡至花园

口间建立自动遥测系统。现在黄委会水情部门建立了雨、水情信息自动接收、处理、传输系统,大大提

高了水情传递时效。

水文预报。1951年开展了黄河下游的洪峰预报;1955年发展到黄河中下游干支流的降雨径流和洪水

过程预报;1959年又发展到上游,并全面开展了洪水、枯水、冰情,长期、中期、短期各种预报。60年

代末到70年代,取协作的办法,加强预报技术的研究,并组织了一次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黄委会

的大协作,研究改进了黄河长期暴雨洪水预报。70年代末又组织了一次有关省(区)和流域水文、水利部

门的协作,研究建立了黄河下游洪水预报系统。15年黄委会成立了气象组织,由全部依靠沿河气象部

门提供天气预报,改为自行开展天气预报,并与有关省气象台建立了汛前长期降水预报会商和汛期暴雨

联防,把天气预报与水文预报结合起来,增长了洪水预报的预见期。1982年后,逐步推广运用电子计算

机,并在三门峡至花园口间建立自动遥测联机实时洪水预报系统,改进了以三花间预报为重点的全部预

报方法,提高了预报精度。天气预报也建立了卫星云图,测雨雷达及各种气象信息自动接收处理系统,

并开始研究建立专家系统,改进预报方法,提高了预报准确率。黄河的水文、天气预报已开始接近国际

先进水平。

建国以来,黄河水文气象情报预报,已对历年黄河防洪、防凌工作提供了约300万站次情报,4000

多站次预报,尤其在1958、1981、1982年的黄河大洪水中,准确及时地提供了洪水情报和预报,使防洪

工作取了有力的防御措施,以最小的损失取得了战胜各次洪水的伟大胜利。

四、水文计算和分析研究

这是治黄规划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是治黄的重要科学依据,建国以来进行了大量的工作。1954

年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简称黄河技经报告)时,对黄河干支流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

的水文分析计算,同期还分析研究了黄河流域的降水和径流形成变化规律,此后在修订补充治黄规划时

对有关内容又进行了深入分析计算。60年代首先统一了全河主要水文站的主要水文数据,确定了陕县多

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23.5亿立方米,平均年输沙量为16亿吨,并围绕探求根治黄河水害的途径和三门峡水

库改建,进行了有关水沙分析研究。鉴于钱宁1959年提出黄河下游淤积的主要成分是粒径大于0.05毫米

的粗沙,1965年后对此进行了粗沙来源的调查研究。同期,1962~1965年对上游刘家峡至盐锅峡河段的冰

塞开展了观测研究,提出了计算方法。进入70年代后,根据水利电力部(简称水电部)指示,黄委会编制

了黄河治理规划,并以黄河下游河道治理和防洪为主进行了水沙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除搞清了黄河下

游的粗沙来源外,还研究了黄河泥沙的输移规律,分析计算确定了黄河下游花园口的可能特大洪水流量

为55000立方米每秒。同时,对三门峡、花园口的主要历史洪水进行了分析,系统研究了黄河下游的凌汛

,取得了不少有重大价值的成果。到了80年代在修订黄河治理开发规划时,再次进行了水沙分析计算,

并对多年来分析研究的泥沙运行规律、历史洪水、黄河冰情、黄河水,以及黄河流域的气候等进行

了综合分析,撰写成专著。还开展了高含沙浑水流变特性试验和水内冰、河曲段冰塞的观测研究,取得

了许多宝贵成果。

黄河的水文研究,自1981年撰写冰情论文参加国际冰情学术讨论会后,开创了黄委会参与国际学术

交流的新局面,已有不少水文研究成果进行了十余次国际交流,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水文科研成果,推

进了黄河水文研究工作的发展。

建国以来,作为防灾减灾和水开发利用基础的黄河水文事业,得到了党和的重视,投入了

大量的资金,到1990年仅黄委会系统事业费就有人民币2.2亿元。建立了一支业务熟练、思想过硬的水文

队伍。全河水文职工到1990年为4680多人,其中黄委会系统2500多人,已建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黄河水

文系统。广大的黄河水文职工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尤其工作在水文测报第一线的水文职工,在十分困

难的条件下,与暴雨、洪水、泥沙、冰凌作斗争,仅黄委会系统就有31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40多年中

黄河水文工作已为治黄提供了大量的水文资料和水文气象情报、预报,水文分析研究成果,走出了一条

具有黄河特色的水文事业发展道路,无论在黄河治理开发和流域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黄河是世界上水文变化最复杂、测验条件最困难的河流,尤其随着黄河的治理和流域经济发展

,黄河水文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文测报质量远不能适应需要,水沙量尚未完全算清,水文规律

尤其是在新的变化中的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黄河水文工作者必须不遗余力地、孜孜不倦地在已取得

的成绩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站网,加强测报,深入研究,更加努力克服困难,使黄河水文事业不断发展

提高。

泾县黄子山简介泾县黄田黄子山

1.泾县黄田黄子山

黄自位于泾县郎桥镇黄田、昔阳交界处。山势险峻,主峰海拔1174.8米,为泾县最高峰。

2.泾县黄子山

这三个省有很多值得去的景点:

尤其是安徽,皖南、皖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心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所有的错都是风景,所有的季节都是风景,尤其是以石潭油菜花和辛安江山水画廊,以及以塔川为代表的秋天(号称中国四大秋色之一)。就我而言我关心的是,那里皖南只有一个人,谁能三年不玩了。这毫不夸张:黄山、云起、九华山、牯牛降等。杜鹃有休宁的五龙山风景名胜区、宁国的唐公山、泾县的黄子山、广德的金龙山还有数不清的古村落:宏村、西递、南坪、芦村、呈坎、塘模、熊村、长溪、李希等。另外,我觉得皖西大别山、凤阳明陵、滁州狼牙山、寿县古城、八公山也是有故事的地方。

山东美国的传统旅游是一座山、一条河和一个圣人。山是指泰山。其实山东有很多山:沂蒙山(包括蒙山云梦景区、桂梦景区、沂山景区)、青岛崂山、济南千佛山、水浒故事发源地水泊梁山、邹城沂山(《今日头条皖南穿山甲》:;孔子登东山以小见大,登泰山以小见大).东山,又名邹山、邹山,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孟子故里邹城以南10公里处。它有美丽奇特的自然景观,被誉为戴南奇迹和祖卢灵修。又名烟台市牟平区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道教全真派发源地,胶东革命摇篮)。蓬莱是昆嵛山的始祖)、庐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山东省中部,主峰冠云峰海拔1108.3米,为鲁中最高峰)、新泰莲花山(北方最大的观音道场,齐鲁第一佛山,有观音景区和北方的普陀).第一名是青岛,威海(刘公岛),蓬莱仙境和长岛。当然,山东海岸线长,烟台、日照都是好地方。在山东看海,我觉得荣成成山头值得一看。成山,又名天空的尽头,三面环海,一面与陆地相连,与韩国隔海相望,相距仅94海里。它是中国陆地和海洋交界处的最东端。太阳首先在海上升起的地方被称为太阳升起的地方自古以来,又被称为中国的好望角。在《孟子尽心上》;中国最美的地方奖,成山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排名第三,仅次于海南三亚的亚龙湾和台湾基隆的野柳,可见风景之美。圣人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子圣人、贤者、贤者、贤者、贤者、贤者、贤者、贤者、贤者、贤者、仙师。孔府、孔庙和孔林是值得参观的地方。济南的泉水,菏泽的牡丹也很有名。

河北值得一看的地方很多:坝上草原、张北天路、承德避暑山庄、北戴河、金山岭长城、秦皇岛、山海关、天下第一关(河北长城还包括紫荆关、倒马关、娘子关等。)、清东陵、西北坡、正定龙兴寺、沧州铁狮子、保定直隶总督营业所、冉庄地道战遗址、野三坡、白石山等。

我觉得各个地方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风景,风土人情,特产,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季节,体力,精力来安排。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最能反映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如果您有兴趣,也可以访问

3.泾县黄子山简介

泾县海拔最高的是黄田乡东北部的黄子山,在泾县、旌德县、宁国市的交界处。

4.泾县黄田镇

产于皖南泾县黄田乡永溪,有500多年的生产历史,曾是贡茶。现在它这是茶的礼物!

5.泾县黄田黄子山天气预报

宣城旅游丰富,其中:

1.皖南的川藏线。入口很多,一般是从宁国和景县月亮湾入口。从宁国入口出发,经初家滩、栗园(红树林)、板桥、凌涛公路、水磨汀溪、月亮湾。这条线一直延续到桃花潭和查济。

2.宣城东线。宁国林夏瀑布群、大龙黑洞瀑布群、仙人洞,经宁国南极到浙江岛石,到绩溪靖州(小九华景区路边关公道),走皖浙天路,到上村、加蓬梅干岭、涧头水街,再到龙川(这里有一条乡道离歙县石滩很近,只有20公里,导航方式是骑行)。

3.分心的景点。敬亭山,郎溪的石浮山(有一个很大的气动石),广德的太极洞,庐山路虎,茅田山,桃花山,灵山大峡谷(旁边的青山和红梅春天很美),金龙山的杜鹃花。我特别推荐一条秋天从四合太平村到谭洋巫溪的山路,那里的森林都是彩色的。宁国畲族乡千秋观山春天的杜鹃花,秋天的吴越古道和山门洞。我们推荐宁国高枫的铁瓦寺。从宁国板栗园走小溪到白云寺或者从板桥绕六山。唐别忘了去城墙。鸡西徽杭古道,鸡西博物馆。到了鸡西,好好吃一顿徽菜。徽菜真正的发源地应该是绩溪。泾县皖南事变纪念馆,宣纸文化园外国船屋在朗桥镇黄田村(朗桥镇木梳之乡,朗桥镇生产的木梳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5%以上,溪头村的木梳占朗桥镇木梳的80%-90%),黄子山的杜鹃花也很漂亮。还有宣州区的水阳古镇,唐别忘了那里的鸭脚包。有水东古镇,有鳄鱼湖。

6.泾县黄田朱家

永西安霍青茶产于皖南泾县黄田乡永西安,有500多年的生产历史。曾经是历朝历代的贡茶,现在是馈赠佳品;产地风景秀丽,山川秀美,风光旖旎,鸟语花香;终年云雾缭绕,泉水汩汩。

茶叶清新如碧玉,滋味如花;摘标准,制作精良;成品看起来像珠子,掉到杯子里有声音;如墨玉,油泪显毫;汤色黄亮,味道醇厚甘甜;质量好,造型美观,经久耐泡,携带方便,是茶叶中的珍品。王,清代扬州八怪大诗人,人称老人。饮了雍的碧水之后,他感受到了自己六腑的芬芳,他的诗歌充满了热情。他说,我不我不知道荆宜山的悬崖上,春风正在发芽这芬芳的花蕾,两片薄叶子卷曲着麻雀的舌头。蒸和烤的时间应该比较长;宣州茶绝伦,清香扑鼻,龙山春;欧洲的一声__散光芯,品名胜于玉川子;吸白云入幽窗,六腑皆香;天长夜暗,雨湿烟人忘归。对甬火青的品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7.安徽泾县黄村

南京——泾县——南京漂流一日游

8:30在南京汽车总站门口乘车(车票可在各大网站或车站预订。图1)

*尽量选择早一点的车次,这样可以当天去当天回,而且你不会不用在当地过夜,节省了住宿费。

途经:沪汉高速和申珊线。距离:约214.9公里;行车时间:约2小时57分钟。如图2所示,具体行驶距离取决于路况。

当地到达时间估计是中午12:00,所以你可以

冻雨的气象学研究

2008年发生在中国南方罕见的冰冻雪灾,使全国大范围的铁路停运,航班取消,道路阻塞,而更严重的是湖南、广西、贵州的高压输电线因冰冻不堪重负,塔倒线断,造成大面积停电,究其原因有两种可能性:

1) 在冻雨荷载作用下,输电线的拉力有可能超过其极限拉应力,致使输电线被拉断;

2) 电线塔的设计强度不够,可能在输电线的张拉力下产生很大的顶端位移,从而产生失稳破坏。

输电线的跨中挠度与跨度设计值一般满足f / L ≤0. 125 的条件,因此输电塔—导线模型可以简化为具有柔性支承的微斜索模型进行计算。

选取某一110 kV 输电线路中的一段进行算例分析。塔高34 m,为钢桁架结构,导线跨度400 m,两端等高、铰接支座,导线用数根分裂导线等价为一根索的简化方法。导线的材料参数如下:L GJ2240/ 40,水平跨度400 m,垂度6. 128 m,自重0. 96 kg/ m,直径21. 66 mm,弹性模量76 000 N/ mm2,初始张力为31. 47 kN。导线的冻雨质量计算方法用文献[ 6 ]中的方法,取导线冻雨质量为mi = 7. 19 kg/ m。冻雨重量可以简单的看成是以静载的形式加于导线上,成为导线自重的一部分。

计算时取n = 1,2,3 三阶进行计算。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冻雨荷载作用下输电线的动力响应远远大于无冻雨荷载作用的情况,这种张力的增大使冻雨荷载作用时输电线的张力较无冻雨荷载时易达到其破坏应力。同时,冻雨情况下塔架顶端的位移也出现大幅度增长,最大值可以达到约1 m。这么大的位移会使塔中产生很大的弯矩和剪力,使输电塔产生失稳破坏。还可以看出,塔—线体系中导线较单导线的位移增长了21. 8 %,张力增加了18. 8 %,塔顶位移增长了18. 79 %,这表明塔—线体系对导线以及塔的动力响应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结论:

1) 冻雨荷载作用下输电线的动张力较无冻雨荷载时大,这种增长幅度可以达到4 倍~5 倍。初步解释了输电线在冻雨荷载作用下拉断的原因。

2) 冻雨荷载作用下的张拉力会使塔顶产生比无冻雨荷载时大的位移,进而引起塔中弯矩和剪力的增大,从而增大输电塔产生失稳倒塌的几率。

3) 塔线体系对导线以及输电塔的动力响应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冻雨和雾凇、雨凇比较

形成条件

冻雨过后一般会形成雨凇或雾凇的景观。雨凇与雾凇形成的条件非常苛刻,一般只能形成在气温为0~ - 10 ℃的雨、雾天气中;由于大气中凝结核较充足而冻结核常常短缺,受曲率约束飘浮在空中的雾滴和下落雨滴常可低至- 40 ℃也不冻结,称为过冷却雾滴与过冷却雨滴,通称为过冷水,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过冷却水的大小不同,雾滴的大小在3~100μm,而雨滴的大小介乎于0. 1~8 mm;虽然它们在大气中可以保持液态,一旦接触到温度低于0 ℃的任何物体,就会在其上迅速冻结,形成千姿百态的凇结体,并迎风生长;又因为冻结的水量多寡、方式不同,其色泽、形态各异,使周围的一切披上了冰清玉洁的外衣,造就了一个水晶宫般的童话世界。雾凇和雨凇常常同时发生或者交替出现,对供电线路造成极大伤害,形成严重的气象灾害。如果飞机飞行在过冷云中,不慎进入过冷却水丰水区后,以60~100 m / s的高速度撞冻大量过冷却水,机身大量覆冰后,极易酿成机毁人亡的空难。

雾凇、雨凇简介

雾凇可以分为两种,晶状雾凇是过冷却雾滴在温度< 0 ℃的物体迎风面撞冻而形成的,呈半透明毛玻璃状,密度比较大,形成时风速较大;粒状雾凇是由于冰面与水面的饱和水汽压差,使得过冷却雾滴蒸发,雾凇凝华增长而形成的,呈乳白色松脆粒状起伏,密度比较小,形成时风速不大。过冷却水比较充足一般形成晶状雾凇,过冷却水比较少一般形成粒状雾凇。雾凇还可以分为叶形、毛耸形、针形、扇形、片形等亚类。

雨凇是过冷却雨滴或毛毛雨滴在温度< 0 ℃的物体上撞冻而形成的,在物体任何表面均可形成,雨量不大时在迎风面增长较快,雨量较大时反而在背风面快速增长,风速较大时有一定交角,呈透明玻璃状或半透明毛玻璃状,坚硬光滑或略有隆突,密度很大。雨凇也可以分为梳状、椭圆状、匣状、波状等亚类。

雾凇、雨凇成因

关于雨凇和雾凇复合积冰的成因,根据云雾物理学原理,我个人认为最关键的有两点:一是下垫面物体温度< 0 ℃ (0~ - 10 ℃),二是低空(3 000 m以下)有丰富的过冷却水,气层温度主要在0~ - 15 ℃,有丰富的凝结核和水汽供应,而缺乏冻结核(成冰核)。雨滴在下落时温度一般比环境温度低2~4 ℃,由于受曲率约束,可低至-40 ℃而保持液态,一旦碰到有冻结核,或者落在曲率减小的表面,可以瞬间冻结,而形成雨凇和雾凇,这是典型的云降水物理理论中的成冰过程。也是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中冷云催化的理论基础。

影响积冰强度的两个主要因子是大气中过冷却水的含量和输送过冷却水滴的速度,对雾凇而言是风速,对雨凇而言是雨滴下落末速度,其次还涉及物体对过冷却水滴的捕获系数和冻结系数。此外,如果近地层在长期低温阴雨的情况下维持较高的湿度,虽然对于水面是不饱和的,但如果对冰面是饱和的,水汽就会在原有凇结体上凝华凇附,如果这样的条件持续时间长,凝华凇附量会非常惊人,这次冰冻灾害中见到的输电线外包裹近乎同心圆的覆冰,就是这样形成的。

冻雨与逆温层

逆温层是锋区、锋面等典型层状云降水普遍存在的低空层结,不是一定发生冻雨的充要条件,只要近地层(3 000 m以下)有丰富的过冷却水,气层温度在0 ~- 15 ℃,有丰富的凝结核和水汽供应。 前苏联科学家柴莫尔斯基在1940年代提出过欧洲高纬度冻雨形成的,当时对云降水物理过程的了解还非常朦胧,用云降水物理知识来理解。

高层雪花冰晶进入融化层融化成雨滴,再进入负温层冷却至过冷却状态的可能性。首先,雪花冰晶融化成雨滴后,下落速度比较快,典型雨滴(直径1~3 mm)的下落末速度在1~5 m / s,左右,雨滴在下落过程中有保持高层较低温度的倾向(热滞后效应),在绝热递减层结大气中下落2 000 m的雨滴,由于与环境的热交换来不及,因而雨滴温度通常比环境温度低,对于3 mm的雨滴温度可以比环境温度低4~5 ℃,对于1 mm的雨滴温度可以比环境温度低1~2 ℃。因而,在冻雨形成解释的逆温层概念模型中,想3 000~2 000 m是由雪花冰晶组成的云,2 000~1 000 m是逆温层,环境温度可以有2 ℃,雪花与冰晶融化成雨滴;通过前面的讨论,由于雨滴线到来之前,从底层到高空基本上是持续的“ND”区。

飑线经过测站时,中层的“ND”区很快消失,底层和高层的“ND”区都逐渐抬升萎缩,直至消失,表明测站周围大气中的水汽含量随着飑下落过程中与环境热交换不平衡,有保持高层温度倾向的热滞后效应,在逆温层中下落的雨滴温度将比环境高,即便地面温度低,也不会瞬间冻结。另外,雪花冰晶融化成雨滴后,雨滴中有成冰核,一旦进入负温区会马上在空中冻结成冰丸,而不会形成冻雨,也不会撞冻到物体上形成雨凇。

因而,冻雨的形成,只能是在1 000~3 000 m的云层中含有丰富的过冷却水,通过国内大量观测,通常在典型降水性层状云中0~ - 10 ℃层有丰富的过冷却水,大量的过冷却水才能形成冻雨,进而撞冻到物体上形成雨凇,从这次我国南方数省发生的严重持续性冰冻灾害来看,持续这么长时间,如果需要苛刻的暖锋逆温层条件(我国这次黔、桂、湘、赣等地区的冻雨不是暖锋影响的),很难维持10多天,而在大环流天气背景稳定的条件下,经常有过冷却水丰富的过冷云过境产生冻雨形成雨凇,才有可能,尤其是这次过程覆冰量这么大,也说明必须有大量的过冷却水才行。

北京的天气舞台上演了一出降水“大杂烩”,雨夹雪、雪、冰粒、冻雨竞相出现。市气象台专家指出,北京出现冻雨较少见,造成的“地穿甲”对交通出行影响极大。据统计,截至昨天上午11时,122接到事故报警2000余起,早8时到9时一小时内发生三起多车追尾重大交通事故,死亡3人,包括一名仅8岁的男童。

市气象台昨天下午预报,后半夜,冷空气抵达北京,带来四级左右北风,预计今天持续5天的雾霾天气将彻底退出京城,空气质量转为二级良,适合开窗通风和外出活动。

雾霾 风雪赶走重污染

“下雪了,但是颜色有点灰。”昨天的小雪让京城空气质量略微好转,全市由此前的六级严重污染转至五级重污染。不过,在雾霾笼罩已达四天的空气质量下,即使污染物浓度下降也不能让人体感觉到舒适。

市环保监测中心监测信息显示,从昨日凌晨起,污染物扩散条件有较大改善,各监测站点PM2.5小时浓度持续下降。9时,城区站小时浓度降至150微克/立方米左右,19时,城区所有站点的空气质量指数降至200左右,空气质量级别为五级重污染,污染程度较前天有所减轻。

在大风的作用下,预计今天雾霾天气将彻底告别北京,空气质量将转为二级良。

呼吁 冻雨预警提前一点

昨天清晨,冷空气前锋与北京上空暖湿气流相互作用带来降水,但降水形态可谓“丰富”。雨下到地面落地成冰,京城地面被一层薄冰覆盖,也就是俗称的“地穿甲”。

昨天,大雾和霾**预警一直没有解除。市气象台还在8时发布了道路结冰**预警,“目前大部分地区已出现降水,且地表气温低于0℃,道路将出现结冰现象,请注意防范。”但清晨出行的上班族还是有不少摔倒的,有人自嘲“我一路溜冰溜到单位”。郑渊洁也在微博上统计说:“路面结冰,交通事故随处可见。我走了三公里,见到十二起机动车交通事故,非机动车滑倒也不少。”

有市民呼吁,气象部门能否针对突如其来的冻雨天气启动有效应急预警,更提前一点、更广泛一点地让市民得知冻雨的危害、道路湿滑的严重程度,“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多摔伤的人了。”

成因 逆温层酿出冻雨天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介绍说,昨天北京及河北部分地区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冻雨天气,以往,北京地区很少出现冻雨。

马学款解释,北京的地表温度为0℃或低于0℃,近地层的气温低于0℃;在低空有暖平流,形成一个气温高于0℃的气层,即“逆温层”。此时,高空坠落的冰晶经过这层逆温层时就会融化形成水滴,而水滴到达近地面时会被冷却,形成过冷却水滴(温度到0℃以下,但仍保持液体状态),过冷却水滴与温度低于0℃的地面或物体碰撞就会立即冻结,这就形成了冻雨。

市气象台专家表示,冻雨在中国南方多、北方少。贵州是全国出现冻雨最多的省份,威宁更被称为“冻雨之乡”。

减排 应急措施今日解除

根据空气质量预报,今天空气质量将达到优良,市重污染日应急工作协调机构办公室昨天公告称,北京市大气污染应急减排措施今日0时终止,并向支持减排、宣传工作的各企事业单位、广大市民和新闻媒体表示衷心感谢。

晚间,本市启动重污染日应急预案,并成立重污染日应急工作协调机构办公室。连续两天,市三组联合督查队兵分三路,分别对施工工地、道路保洁以及锅炉房、电厂等工厂企业排污进行监督检查。

摘要

冻雨是由过冷水滴组成的,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

冻雨概述

雨滴与地面或地物、飞机等物相碰而即刻冻结的雨称为冻雨。

冻雨是过冷雨滴或毛毛雨落到温度在冰点以下的地面上,水滴在地面和物体上迅速冻结而成的透明或半透明冰层,这种冰层可形成“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的壮美景象。如遇毛毛雨时,则出现粒凇,粒凇表面粗糙,粒状结构清晰可辨;如遇较大雨滴或降雨强度较大时,往往形成明冰凇,明冰凇表面光滑,透明密实,常在电线、树枝或舰船上一边流一边冻,形成长长的冰挂。

冻雨成因

冻雨出现时地面往往不太寒冷(0℃~3℃),上空为逆温,有一层温度高于0℃的暖层。降水在暖层里为雨滴,下落到近地面大气中就成为过冷却的冻雨,往往会造成一些危害。如果雨滴不断地打落在这些结了冰的物体表面时,就慢慢地形成一条条冰柱。

冻雨危害

电线结冰后,遇冷收缩,加上冻雨重量的影响,就会绷断。有时,成排的电线杆被拉倒,使电讯和输电中断。公路交通因地面结冰而受阻。冻雨厚度一般可达10~20毫米,最厚的有30~40毫米。

当西北气流和西南气流都很强,地面有冷空气侵入,1500至3000米上空又有暖气流北上,大气垂直结构呈上下冷、中间暖的状态,自上而下分别为冰晶层、暖层和冷层。即3000米以上高空大气温度往往在-10℃以下,2000米左右高空,大气温度一般为0℃左右,而2000米以下温度又低于0℃,就容易出现冻雨。江淮地区的冻雨大多出现在1月上旬至2月上、中旬的一个多月内,起始日期具有北早南迟,山区早、平原迟的特点,结束日则相反。

地势较高的山区,冻雨开始早,结束晚,冻雨期略长。沿淮淮北2~3年一遇,淮河以南7~8年一遇。但在山区,山谷和山顶差异较大,山区的部分谷地几乎没有冻雨,而山势较高处几乎年年都有冻雨发生。冻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它大量冻结积累后能压断电线和电话线,严重的冻雨会把房子压坍,飞机在有过冷水滴的云层中飞行时,机翼、螺旋桨会积水,影响飞机空气动力性能造成失事。

冻雨预防

消除冻雨灾害的方法,主要是在冻雨出现时,发动输电线沿线居民不断把电线上的雨凇敲刮干净;冻雨落在电线杆上,形成冰柱。在飞机上安装除冰设备或干脆绕开冻雨区域飞行。

冻雨实例

12年2月底,我国出现一次大范围的冻雨,广州、长沙、南京、昆明、重庆、成都、贵阳等地至北京的电信一度中断,造成的经济损失极其严重。

关于冻雨和雨凇、雾凇

一般只能形成在气温为0~-10℃的雨、雾天气中;由于大气中凝结核较充足而冻结核常常短缺,受曲率约束飘浮在空中的雾滴和下落雨滴常可低至-40℃也不冻结,称为过冷却雾滴与过冷却雨滴,通称为过冷水,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过冷却水的大小不同,雾滴的大小在3~100μm,而雨滴的大小介乎于0.1~8mm;虽然它们在大气中可以保持液态,一旦接触到温度低于0℃的任何物体,就会在其上迅速冻结,形成千姿百态的凇结体,并迎风生长;又因为冻结的水量多寡、方式不同,其色泽、形态各异,使周围的一切披上了冰清玉洁的外衣,造就了一个水晶宫般的童话世界。雾凇和雨凇常常同时发生或者交替出现,对供电线路造成极大伤害,形成严重的气象灾害。如果飞机飞行在过冷云中,不慎进入过冷却水丰水区后,以60~100m/s的高速度撞冻大量过冷却水,机身大量覆冰后,极易酿成机毁人亡的空难。

凝冻、凌冻、冰冻辨析

“凝冻”“凌冻”是我国部分地区给“冻雨”这种天气现象起的别名。当天气比较冷时,雨滴落下来,掉到任何低于0°C的物体上,会立刻结成冰,并且附着在这个物体上。气象上把这种冻结现象称为“冻雨”。

老百姓给“冻雨”起了很多形象的俗称——结在树上的冰叫“树挂”,结在电线或屋檐上的冰叫“冰挂”,结在地面上的冰叫“凝冻”。我国南方一些地区还把这些现象叫做“下冰凌”、“天凌”或“牛皮凌”。

冻雨是导致冰冻灾害发生的重要天气现象之一。冬季或初春时节,持续的低温、降雨或降雪使冰雪长时间附着在物体上久不融化,造成电线被压断、树木被摧毁、农作物被冻死、交通通讯受阻等严重后果,形成冰冻灾害。

冻雨与逆温层

只要近地层(3000m以下)有丰富的过冷却水,气层温度在0~-15℃,有丰富的凝结核和水汽供应,而缺乏冻结核(成冰核)就可以形成冻雨,这时大气层结是湿饱和递减的,还是等温的,乃至于存在逆温层,都能形成冻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