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沂州详细资料大全

2.孝亲的故事

3.华夏本土起源说8:末次冰期对华夏现代型智人的锤炼和华夏文明的诞生

4.信阳属于哪个省

沂州详细资料大全

孝感2020年天气_孝感天气历史天气

沂州,中国古州名。北周灭北齐,改北徐州为沂州,其因沂河而得名。北周改北徐州为沂州,将治所从即丘县(兰山区兰山街道古城村)东移晋琅邪郡城开阳(隋改临沂县)。其范围曾包含过今鲁南的临沂大部、枣庄东部,鲁中的沂源、新泰,还有鲁东南的日照大部以及苏北一带。

清朝升为沂州府, 置附郭兰山县,降莒州为散州,属沂州府。 领兰山、郯城、费县、沂水、蒙阴、日照、莒州,共6县1州。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沂州 外文名称 :yizhou 地理位置 :山东省临沂地区 著名景点 :琅琊八景 地理范围,建制由来,历史沿革,北周建制,大隋,五代,大宋,元代,大明,清朝升府,民国改制,沂州四大古寺,沂州八景,沂水拖蓝蓝几许,泥沱双月映古今,苍山叠翠翠如何,平野晓霁换新颜,野馆汤泉话炎凉,孝河凝冰说到今,神峰积雪雪映天,普照夕阳几度红,文献记载, 地理范围 沂州最大的范围包括今临沂市全部、日照、沂源、新泰、以及临朐和安丘南部、苏北等地。 沂州古城,位于今山东省临沂市老城区。 建制由来 东汉建初五年(公元80年),琅邪孝王刘京上书,愿徙封开阳,以属琅邪国的华县、盖县、南武阳县、厚邱县、赣榆县,易东海郡开阳县(治在今临沂老城)和临沂县(治在今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诸葛城村)。章帝许可,琅邪国遂迁都于开阳。 东晋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五月,刘裕北伐南燕时,临沂、开阳二城被毁颇重。南朝刘宋时,撤销开阳、临沂两县建制,两县原辖境并入即丘县(治所在今临沂城东16.5公里处的河东区汤河镇故县北)。 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即丘县治西移(遗址在今临沂市兰山区兰山街道古城村),是年,于此置北徐州。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元),改北徐州为沂州,移治晋琅邪郡城开阳。“以州城东临沂水,因此为名”,“沂州”自此出现。开皇十六年(596年),分即丘县复设临沂县,治所在汉开阳故城(今临沂老城)。大业初,并即丘县入临沂县。 历史沿革 北周建制 北周灭北齐,改北徐州为沂州,其因沂河而得复名,这是沂州第一次作为行政区登上历史舞台。 大隋 隋朝时期,全国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二级制。607年,又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大业年间,绝大部分属徐州刺史部。具体如下:

583年(隋开皇三年),废琅琊郡,属县直属沂州。大业三年,改沂州复为琅琊郡。治所在临沂县(今临沂市临沂城)。共辖7县,即: 临沂县:596年(开皇十六年),分即丘县设临沂县。治所在汉开阳城(今临沂城)。大业初,废即丘县入临沂。 费县:496年(北魏太和二十年)移治今费县费城,后迁阳口山。583年(隋开皇三年),回迁今费城。 颛臾:598年(隋开皇十八年),改南武阳县为颛臾县。治所旧址在今平邑县仲村镇南昌乐、北昌乐之间。 东安县:汉置盖县。北齐省,其地并入新泰县。596年(隋开皇十六年),改东安县(治所旧址在今沂水县沂水城)为沂水县,另在盖县故城新置东安县。治所旧址在今沂源县盖冶村。 沂水:隋开皇初废东安郡,置东安县(治所旧址在今沂水县沂水城),为莒州治所。596年(隋开皇十六年),改为沂水县。606年(大业二年)改属琅琊郡。 莒县:旧置东莞郡,后齐废。后置义塘郡,开皇初废。 新泰:治所旧址在今新泰城。今蒙阴地域部分在其县域之内。 另外,苏北有朐山县部分属之。 五代 唐初,属河南道。安史之乱以后,在全国普遍设立方镇。由于节度使一般兼访使,所以方镇也称道。节度使总揽军、政、财和司法大权,实际成为州以上的一级政区。沂州属 兖海节度使 621年(武德四年)置沂州,治所在临沂(今临沂市临沂城)。742年(天宝元年)改为琅琊郡。758年(乾元元年),复称沂州。

辖5县: 临沂 费县:贞观初,颛臾县省入费县。 沂水 承县:治所旧址在今枣庄市峄城镇。唐初,承县属沂州,兰陵地入承县。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缯州,治承县(承,古作氶,《旧唐书》变作丞,《新唐书》又省作氶),辖承县、兰陵、缯城3县。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废缯州,省兰陵、缯城二县入承,复归沂州。 新泰:今蒙阴县地在其辖境内。 五代十国时期,今临沂地区的地域,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汉、后周。由于各朝立国短暂,行政区划基本沿用唐朝后期制度。 大宋 北宋时期,属 京东东路 。宋朝在每州的州名之外,还附加了郡号。如《宋史·地理志》就有"沂州、上、琅琊郡"的记载。这里"琅琊郡"只是沂州的一个字号,不是宋代仍存在郡级政区。

至宋徽宗宣和年间,行政区划如下:

沂州琅琊郡:治所在临沂(今临沂市临沂城),辖5县,即: 临沂 沂水 费县 新泰:今蒙阴县域在其辖境内。 承县:今兰陵县西部一部分在其境内。 另外,宋时今郯城县南部属下邳,北境属沂州。 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金天会七年)三月,金人尽取京东地。 金的行政区划仿宋,仍实行路、州、县制。至1196年(金明昌末年),这个地区的行政区划如下: 沂州:治所在今临沂城。 辖临沂、费县。 元代 将以前的中央派出机构"行中书省"(或行尚书省)确定为最高一级政区。元代还在中书省、行中书省与路两个政区层级之间,设宣慰司一级地方机构,执行下传上达职责,犹如中书省、行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属 山东东西道宣慰司 。元末,划属中书省益都路。 沂州:治所在临沂(今临沂城)。 辖临沂、费县2县。 大明 明朝初期,沿袭元朝政区制度,设行中书省为最高政区,1376年(洪武九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终明之世属山东布政使司。 沂州:1368年 (洪武元年) ,省附郭临沂县入沂州,属济宁府(不久改兖州府)。1372年 (洪武五年) 属济南府。1374年(洪武七年)十二月属青州府。1385年(洪武十八年)属兖州府。治所旧址在今山东临沂城。 辖2县,即:郯城(洪武元年,即1368年置)、费县。 清朝升府 清初沿明制,为兖州府属州,不设附郭县。辖郯城、费县2属县。 1724年(雍正二年),沂州升为山东省直隶州。 1734年(雍正十二年),升为沂州府,置附郭兰山县。同时,降莒州为散州,并以莒州及其原辖沂水、日照、蒙阴3县来属。共辖1州6县1卫,即: 莒州:今莒南大部、五莲大部属莒县。 兰山:原为沂州直辖区域,1734年置县,为沂州府郭县。治所旧址在今临沂城。今三区大部、临沭大部、兰陵县大部以及枣庄底阁镇等属之。 郯城:今临沭西南、兰陵县东南属郯城。 费县:今平邑属费县。 沂水:今沂南大部、沂源县东属沂水。 蒙阴:今沂南部分、沂源县部分属之。 日照:五莲县南部属之。 安东卫:今日照市岚山区部分,后来并入日照,但保留部分独立职能机构。 民国改制 1913年,撤销沂州府, 改莒州为莒县。 1914年,分山东省为4道, 改兰山县为临沂县, 临沂地域分属济宁道和胶东道,1918年撤销。 1925年10月22日,新建琅琊道,辖区即沂州府旧治全境,治所驻临沂县。 1928年,琅琊道撤销。各县直隶于省。 1936 年,划为山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0年7月初,伪山东唐仰杜成立伪 沂州道 ,辖临沂、郯城、费县、莒县、沂水、蒙阴、日照7个县。 沂州四大古寺 古称琅琊四大古刹,现又称临沂四大名寺。 分别是:朗公寺、普照寺、宝泉寺、卧佛寺。这四座古建为晋代建筑风格,其规模宏大,构造复杂,为著名景点。 沂州八景 又称琅琊八景,指古代临沂8处自然景观,有的已随风而逝,有的已旧貌换新颜。 沂水拖蓝蓝几许 沂水拖蓝,又称沂河拖蓝。《沂州志》载,临沂城东,沂河与祊河、涑河汇流后,形成清浊两种水流,清流映蓝天,像沂河中拖曳著一条蓝色的彩带,故称沂水拖蓝。古人极尽歌咏的沂水拖蓝,今天的临沂人知道的人不足三成,真正见过的更是少之又少,可谓“可遇而不可求”。在凤凰广场三河交汇处,出现了泾渭分明的“沂水拖蓝”奇观。 古诗中的沂水拖蓝,在临沂城东。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今的沂河已处在临沂城中。古书上说的沂水拖蓝也许因为她的少见而成为沂河美景,而如今则是烟波浩淼的1.2万亩水面和绵延18公里的滨河大道、滨河景观。 泥沱双月映古今 《沂州志》载:“(泥沱湖)在州南20里,中有圆洲,夏秋菱荷并茂,月夜泛舟,洲上香气四来,花气拂人,宛如仙境。”又《临沂县志·湖泉》载:“泥沱湖,城西南18里,周10余里,中有圆洲,水环如镜,俗称泥沱月色即此。” 月光莲影里的泥沱湖虽然给了文人骚客诗情雅兴,对世代生活在湖边的百姓来说,夏秋之际的洪涝灾害却让他们苦不堪言。村民改造让泥沱双月这一盛景消失于民国初年。 1992年,罗庄镇党委以泥沱湖原址为中心,开发了占地1480亩的双月湖景区,将“泥沱湖”更名为“双月湖”,成为罗庄区的标志性景点。 苍山叠翠翠如何 民国5年(1916年)《沂州志·山川志》载,苍山“在州东九十里,山上可瞰东海,前有窦王坟,后有秦王柱,中有石室,世传安期生、徐则升仙处。” 2000年11月14日上午10时,真正的苍山叠翠奇观在细雨初停、雾雨掩映的天幕下出现,一前一后,一虚一实,前后两峰重叠,苍苍茫茫,郁郁葱葱,极为雄伟壮观,持续了半个小时之久。当时气象专家解释,苍山叠翠与海市蜃楼当属同一原理。 苍马山旅游区奇石千姿百态,造景形象逼真,神龟回望、五罐鼻等惟妙惟肖。植被覆盖良好,树种丰富。由于本区距海较近,受海风惠泽,空气湿润,常有轻雾,是山东省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为开展道教文化观光和生态休闲为特色的旅游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背景。 古琅琊八景中,存在最为完好的,也许只有这座苍山,并且,苍山叠翠的胜景,今天依然风姿俨然。 平野晓霁换新颜 《沂州志》记载:在州治后东北,上有平野亭……外瞰沂、祊、涑水,内览寺观楼阁,晨中初晓,曙光甫开,爽心悦目。平野台为全城最高处,登高望远,观望城外,原野稼穑,郁郁葱葱,沂、祊、涑水岸边柳绿桃红;内瞰城中,楼阁亭榭,风光旖旎。 后历经沧桑,平野台早已坍塌。在临沂新城建设过程中,近似平野台的位置,可能难以寻觅,但类似于平野晓霁的景色,却不罕见。沂河、祊河绿地系统景观规划,将这二滩绿地规划设计了“九大广场、十八个特色园区”。其中,沂河与涑河交会处北侧的广场——凤凰广场,将成为新平野晓霁的观光台。 野馆汤泉话炎凉 汤头温泉是全国闻名的四大天然甲级温泉之一,有2100多年的历史,与“三孔”、泰山、半岛海岸线并称为全国四大“国家号”。《沂州府志》诗赞“野馆空余芳草地,春风依旧见遗踪”,将“野馆汤泉”列入“琅琊八景”之首。汤头温泉亦于1862年被载入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孝河凝冰说到今 孝河又称孝感河,位于兰山区白沙埠镇境内。《临沂县志》记载,其发源于茶山南麓之桃花岭,东南经孝友村,至诸葛村入于沂。据《晋书》记载: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这就是广为流传的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当地 *** 曾对王祥故里进行过初步开发。在原址上恢复了孝友祠,并对王氏宗祠进行了规划,在河边开辟了孝园,修建了孝河广场。后来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开发停滞了下来。 《二十四孝》中有七孝出自临沂。王祥的孝感故事的影响也最为深远。王祥以孝事亲的行为,规范了几千年来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神峰积雪雪映天 关于“神峰积雪”,可见的记载有两种:其一,《临沂县志》载“山东面白石皑皑,望之如雪,故府志以神峰积雪为八景之一云”;其二,《沂州志》载“山阴积雪,四时不消,八景积雪即此”。 这是“神峰积雪”的得名原因,也是文峰山所独有的奇妙之处。 元代所立季文子墓碑,大宋咸平二年建造却已毫无痕迹的龙王楼,泉水清冽、四时不干的龙泉,革命苍山的纪念馆,横山惨案纪念碑,泰山行宫旧址,鲁南区党委书记赵镈的墓葬,银厂惨案纪念碑,还有文峰山主峰观海峰。优美自然风景与这些人文风景的融合,使文峰山这座神峰让人流连忘返。 普照夕阳几度红 《沂州志》载:“在州治西南王右军故宅,无庸渡江,逐王从之,余宅为焚,宫殿即晒书台,殿西山墙,每当日夕回光返照,红映可观,虽地之耸高,实灵气所钟云。”由于“永嘉之变”的缘故,王氏南迁,其故宅改为佛寺,唐代称为寺,北宋为“天宁万寿禅寺”,南宋为“普照禅寺”。金皇统四年(公元1114年)普照寺扩建时刻有《沂州普照禅寺兴造记》(即《集柳碑》),这就是对“普照夕阳”景观的最好例证。 用科学的眼光来看,“普照夕阳”的奇观是有效地利用了光学的折射原理,透过普照寺西墙天窗的光线,照射在佛像身上,然后通过折射发散至四面八方,使整个佛堂都被夕阳的余辉照亮,为当时著名的景观。 1989年,市 *** 开始修复王羲之故居;2002年4月,为纪念王羲之诞辰1700年,市委、市 *** 又决定筹资对王羲之故居进行整修扩建;2005年5月26日,普照寺正式开放。 文献记载 《元和郡县图志》:沂州,琅邪。中。户二万七千四百。乡五十五。 《禹贡》徐州之域。春秋时为齐地。秦并天下,置琅邪郡,因琅邪山以为名也。汉因之,高后立营陵侯刘泽为琅邪王,文帝元年徙泽为燕王,以琅邪为郡。 晋武帝咸宁二年,改封东海王睿为王,王即帝位于江东,是为东晋元帝。元帝于郡城置发千戍,以南军镇之。自永嘉之后,琅邪陷于胡寇,成帝于丹阳江乘县界别立南琅邪城。至宋武帝得河南,寻又没于后魏、庄帝置北徐州,琅邪郡属焉。 周武帝改北徐州置沂州,以州城东临沂水,因以名之。大业十三年乱离,郡为徐圆朗所破,武德四年讨平圆朗,复置沂州。 州境:东西三百二十一里。南北四百二十九里。 八到:西至上都二千二百七十五里。西至东都一千四百一十五里。东南至海州二百三十里。西至兖州三百八十里。东南至泗州下邳县二百七十七里。北至青州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徐州三百五十里。东北至密州三百七十里。西北至淄州五百三十里。 贡、赋:贡:紫石英,黄银。赋:绵,绢。 管县五:临沂,沂水,费,承,新泰。 临沂县,上。郭下。本汉旧县也,属东海郡,东临沂水,故名之。后汉改属琅邪国,晋属琅邪郡,高齐省。隋开皇末,复置,属沂州。 羽山,在县东南一百一十里。与海州朐山县分界。 沂水,东去县一里。 王僧辩城,在县东北五十里。梁将王僧辩屯兵于此。 王导故宅,在县东北三十八里。 沂水县,上。南至州二百里。本汉东莞县,即《春秋》莒、鲁所争之郓邑也。 城阳姑幕县南有员亭,即郓也,俗变其字耳。后魏孝文帝于此置新泰县,隋开皇四年改为东安县,十六年又于古盖城别置东安县,而此改名沂水县。 沂山,在县北一百二十四里。《周礼》:青州其镇沂山。 穆陵山,在县北一百九十里。管仲曰“赐我先君履,南至于穆陵”,是也。 大岘山,在县北九十里。宋高祖北伐,慕容超大将公孙五楼说起曰:“吴兵轻锐,难与争峰,宜断大岘,使不得入,上策也。”超曰:“引使过岘,我以铁骑?戚之,此成擒耳。”不从。宋高祖兵遂得入。初,是役也,或曰:“彼若严守大岘,军无所资,何能自返?”高祖曰:“鲜卑性贪,且爱其?,必将引我兵,一入大岘,吾何患焉。”及师过大岘,高祖喜曰:“天赞我也!”遂大破之。伍缉之《从征记》曰:“大岘去半城八十里,直度山二十五里,崖坂峭曲,石径幽危,四岳、三涂,不是过也。” 雹山,在县西北二十八里。出紫石英,好者表里映彻,形若雹状,故名雹山,今犹入贡。 成平公营,在县北一百五十六里。周武帝拔邺城,齐王高纬,先送其母妻于青州。是日,纬率千骑走青州,周遣大将军成平公尉迟勤率二千骑追之,擒纬于青州南之双沟。周因授以青州总管,立碑纪功。 费县,上。东南至州九十里。古费国也,隐公元年《传》曰:“费伯帅师城郎。”后为鲁季氏之邑。至汉为费县,属东海郡。自宋至隋,皆属琅邪郡。大业末为贼潘当所破,武德四年重置,属沂州。 蒙山,在县西北八十里。楚老莱子所耕处。 东蒙山,在县西北七十五里。《论语》曰:“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南城县城,在县南九十里。《史记》“齐威王使檀子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是也。 承县,上。东北至州一百八十五里。本汉之承县,春秋时曾阝国也,属东海郡。隋开皇三年罢郡,承县属徐州。大业十三年,县为山贼左君衡所破,武德四年又于此置曾阝州,又改兰陵县为承县。贞观八年废曾阝州,县属沂州。县西北有承水,因以名焉。 抱犊山,在县北六十里。壁立千仞,顶宽而有水。此山去海三百余里,天气澄明,宛然在目。昔有遁隐者,抱一犊于其上垦种,故以为名山。高九里,周回四十五里。 兰陵县城,在县东六十里。《史记》曰,荀卿以儒者?楚,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因家焉。 县界有陂十三所,并贞观元年已来修立,以溉田焉。 新泰县,上。东南至州二百六十三里。春秋时鲁平阳邑也,宣公八年城平阳。 晋武帝泰始中,镇南将军羊祜,此县人也,表改为新泰县,属泰山郡。隋开皇四年属莒州,大业二年废莒州,以县属沂州。 蒙山,在县东南八十八里。《书》曰:“蒙、羽其艺。” 障山,在县东八十里。出销石、石脑、炬火等石,居人常为货。

孝亲的故事

1、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2、少女曹娥,投江背父

汉朝的时候,浙江上虞县,有位女孩名叫曹娥,他的父亲叫曹盱,是一位巫师。在五月五日端午节的那天,他乘船在江上迎神,一不小心坠入江中淹死了。

曹娥那年才十四岁,她沿着江边,寻找父亲的尸体,但是却都遍寻不着。曹娥就在江边哭泣了七天七夜,然后就跳入江中,经过五天,曹娥背着父亲的尸体,两人一同浮出了江面。

远近的人看到之后,都感到十分震惊。上虞县的县令度尚,专门把这件事情,奏报朝廷。皇帝因而下诏书表彰曹娥的孝行,并且为曹娥在江边建立了一个祠堂。曹娥至今,仍然被人们所祭拜、敬重。

3、黄香温席的故事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

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4、孝亲故事

老一辈革命家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事母至孝,每逢日,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5、陈毅孝敬父母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

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

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华夏本土起源说8:末次冰期对华夏现代型智人的锤炼和华夏文明的诞生

华夏本土起源说8:末次冰期对华夏现代型智人的锤炼和华夏文明的诞生

文|黄饮冰

所谓的末次冰期,是指第四纪最后一次亚冰期。根据李四光的冰川理论,末次冰期发生在距今7万年到1万年之间,称作大理冰期。在大理冰期之前,距今24万年到7万年,是第四纪第三次间冰期(温暖期)。在第四纪第三次间冰期,在中国的泛滇黔地区(西南及中南),古猿型智人进化成了早期现代型智人,早期现代型智人演化成了现代型智人,也就是说,在这个间冰期,古人类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进化,完全消失了自己身体上、面貌上、智力上的古猿特征,演变成了一个全新的新人类——现代型智人。

现代型智人演化出来后,第四纪末次冰期就来临了。现代型智人即现代人的祖先,又面临着末次冰期的锤炼。

末次冰期,中国大地上也经历过三次降温。三次降温期,都对从中国迁徙进入高纬度区生活的人口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所以末次冰期在高纬度区可以看到华夏文明符号,但是却没有延续下去。

一、末次冰期对现代型智人的锤炼

1 、距今7 万年到6 万年,是末次冰期的第一个降温期。 这次降温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印尼超级火山大爆发。超级火山大爆发,火山灰、烟尘弥漫于大气中,遮天蔽日,引起气温突降,影响到中国的泛滇黔地区。这个期间有降温,有大气污染,引发泛滇黔地区的现代型智人向北迁徙。距今6万年,在甘肃秦安大地湾以及泥河湾李汪涧遗址有现代型智人类生活(当然还有未发现的北方地区),就是这次北迁的结果,当然还会向东扩散。我认为古胡人就是这个时候向东扩散的。没有离开泛滇黔地区的现代型智人,成为了下一期华夏现代型智人的种源。

距今7万年到6万年,形成了上古华夏现代型智人第一次对外扩张,这次是迎着寒冷北进,所以北进到中国北部为止。那么先期生活于高纬度区和其他地区的现代型智人,在末次冰期前期就被清除了,要么被冻死,要么南迁。所以中国北部也回流一些生活于高纬度区的现代型智人。

我早说过,从青藏高原最后一次崛起运动完成后,中国接受冰期的影响就很微弱,所以末次冰期对中国的影响是很微弱的。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和昆仑山脉、秦岭、大别山的引导,冰期之北方寒流在中国北部是折转向东去的,影响的是中国东部和东南部。

2 、距今6 万年到3.8 万年是一个温暖期。 这正好有利于南北人口的恢复和发展,动物、植物、人类又把生活圈推向了高纬度区,他们会在下一次降温期同样毁灭于低温。中国上古华夏人第一次对外扩张一直持续到这个温暖期结束。这个期间,山顶洞人活跃在北京地区,山顶洞人一直生活到距今1.6万年消失,估计山顶洞人在距今1.6万年也是选择北迁了。

3 、距今3.8 万年1.8 万年,是末次冰期的第二次降温期。 降温同样使得迁移到高纬度地区的动植物大批死亡,幸存者南迁。

4 、距今1.8 万年后气温转暖,并持续升温到距今13000 年。 同样的,动物、植物、人类会把生活圈推向了高纬度区。所以从1.8万年到1.3万年之间形成了华夏上古现代型智人的第二次对外扩张。这个期间大地湾出现了新的文明因素,如大地湾一期陶器就在此间出现。所以我把中国末次冰期的结束时间定在距今13000年,把距今13000年后视作冰后期了。

末次冰期就是这样锤炼着远古华夏人,可见要成人,是多么的艰难。

二、冰后期,这种锤炼也还在继续

在距今1.3万年到1.28万年之间,由于多颗彗星与地球相撞,引起了一次短暂而又剧烈的降温,这次降温发生在距今1.28万年到1.15万年之间,时间跨度1300年。突然的降温使得迁移到高纬度地区的动植物大批死亡,当然也包括人类。

这次降温对中国的影响其实不大,对中国的主要影响还是在东部和东南。这一次就是所谓的“新仙女木”,在中国东部陆架海也普遍发现了"新仙女木"的沉积记录,中国其他地区却没有,这就证明了我的判断。

这次彗星撞击和将近1300年的降温灾害,对其他地区产生的是毁灭性的打击,却为上古华夏文明再次对外扩张提供了有力时机。上苍一直把这种再兴的机遇赐给了华夏人种和华夏文明。距今1.15万年到9000年,温度再次提升(当然中间也有近200年的降温期,距今10400年到10200年),华夏人种和华夏文明再次开拓到世界。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又有一个小冰期,在这个小冰期,中国上古文明走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国以后的历史,同样与降温纠缠在一起。

三、冰期和间冰期轮回的机制和意义

这种冰期和间冰期轮回是很现实也很残酷的,引起的是人口整体的北进和南迁。每次温暖期都会是这样,中国北部的人口会迁入高纬度区,中国南部的人口会迁入中国北部;每次降温同样会这样,高纬度区的部分残余会回流中国北部,中国北部人口会南迁回中国南部,在泛滇黔地区越过冰期。这种人口的整体南北运动,是由温变引发的,也与人类对温度的适应性有关。经过长时间的生活,人类会建立对温度的适应性,就是各地区的人类会有各自的适温区,温变导致他们的适温区南北移动,人口也会随之南北移动。

问题是,温暖期进入高纬度区容易,但寒冷期南迁不一定都能回中国,这是葱岭(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和沙漠阻隔的结果。北亚的环境是脆弱的,北迁人口进入北亚之后,人口大部就会转入欧洲,这是北迁入高纬度区的人口的宿命,在冰期他们不可避免地灭亡于欧洲、西亚、中亚和南次大陆,有些有幸进入到了非洲,就相当于进入到了地狱,他们与现代文明无关。

这种模式,也决定了在其他地区形成的非华夏人种,在降温期有幸进入中国,也难以形成优势族群,一些进入华夏的异族,不是被教化,就是被诛杀和驱逐。

四、以陶器和稻种为标志物,华夏文明起源于距今2.1 万年

以陶器和稻种为标志物,华夏文明开启于距今21000年左右,在距今14000年左右华夏文明的初创工作基本完成。这个最早的文明起源地在中国的南方,如湖南道县的玉蟾岩、江西万年的仙人洞这些地方。文明北传,引导北方大地湾一些地方进入文明时代。

早期的华夏现代型智人,我是分成三种的:华尼人(古华人)、胡尼人(古胡人)和华尼安人(古安人)。

1 、玉蝉岩——古华尼人的文明薪火

湖南道县玉蟾岩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遗址,距今10000年以前的文明遗址,从其陶器来看,玉蝉岩遗址可以追溯到距今2.1万年,因为玉蝉岩的陶器可以断代到距今2.1万年——1.4万年;玉蝉岩的古稻种,可以断代到距今1.8万年——1.4万年。

玉蟾岩发现的古栽培稻尚保留野生稻、粳稻、籼稻的综合特征,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稻种标本。依据我的判断,玉蟾岩的稻种,很可能是旱稻种。

从玉蟾岩,可以看到人类从取食向产食演变的全过程,也可以感受到文明的萌生过程。

集——玉蟾岩发现最古老的猕猴桃、梅果实标本。

——玉蟾岩有天鹅、鸳鸯等72种鸟类遗骸。

手工业——玉蟾岩发现最早的陶片。

渔捕——玉蟾岩发现大量的掉尾端的螺壳化石。

农业——玉蟾岩发现最早的古栽培稻。

玉蝉岩与两湖地区的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联系,表现在耕作方式上。玉蝉岩出土了锄形器,这说明玉蝉岩是锄耕方式的发源地,而从城背溪文化一直到石家河文化,锄耕一直是传统。

2 、仙人洞(吊桶环)——古胡尼人的文明薪火

仙人洞陶器,断代距今2万年到1.9万年

仙人洞遗址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大源盆地小荷山山脚。吊桶环与仙人洞相距1000米,是屠宰场。

万年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因旧县城处万年峰之阳而定县名为万年。2012年,考古学家在中国江西省的仙人洞遗址发现了最早的陶器,仙人洞陶器的断代时间为2万年到1.9万年前。

我为什么把万年仙人洞视作古胡尼人的文明遗址呢?因为仙人洞上层早段出土的素面陶与广西桂林发现的素面陶在陶质和制法都表现出基本相似。类似于仙人洞的早期绳纹陶和编织纹也已经在中国尤其是华南地区有多处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遗址中被发现。从陶器上看,万年仙人洞与南岭南的陶器关系紧密,说明玉蝉岩人来自华南地区,而我是把古胡尼人的起源地视作是南岭南的广西北部地区的。

万年仙人洞的栽培稻种的断代在距今1.2万年—1.4万年前。?仙人洞、吊桶环古文化遗址是现今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之一。

值得强调的是,刻符记事可能也源于仙人洞。在仙人洞出土的鱼骨镖上,刻有大量的记事、记数符号,所以仙人洞是中国最早的刻画符号发现地之一。刻画符号即是中国文字的萌芽。

东部和东南的稻作文明,如河姆渡、良渚等,源头可以追溯到万年仙人洞。

3 、大地湾(距今6 万年到1.3 万年)——古华尼安人的文明薪火

大地湾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是中国黄河中游最早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旧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文化,存在于约距今60000至4800 年。

大地湾第1—3文化层形成于距今60000至20000年,地层中仅发现石英砸击技术产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第4文化层距今20000至13000年,细石器技术产品和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但在遗物总体数量上处于从属地位;第5文化层距今13000——7000年以细石器和大地湾一期陶片为主;第6文化层距今7000——4800年,主要文化遗物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在大地湾,现代型智人依次经历了原始集、发达集、原始农业和仰韶早晚期成熟的农业四个经济发展阶段。大地湾既是中国北方西部率先使用彩陶的地方,又是北方西部最早产生农业文化的地方。

以前已经说过,大地湾原居民是距今60000年从南方西部和中部迁移而来的古华尼人。在大地湾,华尼人与少量的北方遗留人口形成了大地湾1——3层文化(距今60000年到2000年),在这个期间大地湾的华尼人与北方遗留人口融合,演变成了即带有欧罗巴人特征(浅肤色,高鼻梁、深眼窝)又带有华夏人种特征(黑头发,黑眼睛)的华尼安人,大地湾1——3层文化是华尼安人的文化;在距今20000年——13000年,南方因素继续注入大地湾,所以大地湾出现细石器技术产品和大地湾一期陶片,但南方因素处于从属地位,所以细石器技术产品和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但在遗物总体数量上处于从属地位。我说的南方因素主要是指陶片。这个判断与气温变化也是一致的。这个时期大地湾主体族群依然是古安人;在距今13000年——7000年,南方因素成为主体,所以细石器和大地湾一期陶片为主。这个期间华尼安人迁出中国进入北亚和欧洲了,华尼人成为大地湾的主人;距今7000年——4800年,大地湾的华尼人演变成了华尼夏人,也就是古夏人,所以文化特征就是“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了。

根据新的材料,2018年8月22日,从山西泥河湾旧石器联合考古队传来消息:经过2年多的辛苦调查与考古发掘,考古队在大同市云州区李汪涧村南发现并发掘了李汪涧遗址。该遗址属于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中到晚期的过渡期,是现代人类起源的重要节点,联合考古队负责人李军(山西大学考古系教授)称:遗址上层文化的光释光测年数据为6到3.8万年或与之相当,地质年代应属于晚更新世中晚期。甘肃秦安大地湾与陕西云州李汪涧出现现代人型智人的时间点几乎同时,证明两地均属于泛滇黔地区现代人型智人北迁性质。

黄饮冰2018年9月1日星期六。 ?

? 附表:距今 70000 年到 4000 年地球气温变化表

? 70000 年—60000 年 ? 距今70000万年前,印尼超级火山爆发,引起地球气温下降,末次冰期来临。火山灰遮天蔽日、有害体对大气产生污染,引发中国南部人口向北、向东迁徙。

60000 年—38000 年 气温上升,进入温暖期。引发人口北迁进入高纬度区。

38000 年—18000 年 温度下降,进入寒冷期。引发高纬度区动植物和人类大批灭亡。幸存者南迁。距今20000年,陶器在玉蟾岩和仙人洞诞生。华夏文明萌芽。?

18000 年—13000 年 气温转暖,进入温暖期。引发人口北迁,中国北方人口进入高纬度区,中国南方人口进入北方。原始栽培稻在玉蟾岩和仙人洞诞生,人类向农耕文明迈进。

13000 年—12800 年 多颗彗星连续撞击地球,导致地球降温,随后发生新仙女木。

12800 年—11500 年 温度下降,进入1300年时间长度的寒冷期,即新仙女木。引发高纬度区动植物和人类大批灭亡。幸存者南迁。中国北方人口南归和东迁。?

11500 年—9000 年 ? 气温上升,进入温暖期。其中在10400年到10200年这200年期间发生过短暂的降温。冰后期第一次洪水大泛滥期。

9000 年—8000 年 ? 温暖期的气温稳定期。人口和文明恢复、发展。

8000 年—6000 年 ? 高温期。洪水大泛滥。

6000 年—5000 年 ?降温期。距今6000年,鲁西南地区发生一次地震,引起海浸消退。距今5600年到5300年,进入小冰期,洪水和海浸彻底消退,平原显露,沼泽和湖泊在平原上密布。

5000 年—4800 年 ? 气温回升,温暖期。庙底沟二期出现,龙山文化显现端倪。

4800 年—4600 年? 传说中的天雨期,天如同破了一样,大雨瓢泼。产生女娲补天神话。原因可能是水质彗星在晋南、河北南部与地球相撞,带来天雨。刚出现的龙山文化遭到毁灭。

4600 年—4200 年 ? 温暖期。中原文明兴起。南方文明衰败。

4200 年—4100 年 ? 炎热期。尧舜禹时期。天气炎热不下雨,但是洪水和海浸长达20到30年不退,鲧治水9年不成,大禹治水13年。原因是高温引发西部冰川和海上冰川快速融化,形成冰融性大洪水和大海浸。

4100 年—4000 年 ? 公元前2070年,夏后朝建立。

黄饮冰拟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曾用网名楚天孤客,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以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史为己任,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研究成果有《皇皇者华——华夏文明的流源史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华夏本土起源说》、《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追踪夏后朝》等。

信阳属于哪个省

信阳属于河南省。

信阳市,古称义阳、申州、光州,是河南省辖地级市,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河南省南部,处于大别山北麓与淮河上游之间,介于东经113°45′—115°55′、北纬30°23′—32°27′之间,总面积18916平方千米。北接驻马店市,东邻安徽省阜阳市、六安市,南邻湖北省黄冈市、随州市和孝感市,西衔南阳市。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四季分明。

宋太平兴国元年(6年),因避宋太宗赵光义之讳,改义阳军为信阳军,称信阳军,领信阳、罗山2县,这是信阳作为地名在历史上的首次出现;1998年6月,设立地级信阳市。信阳历史文化特征兼具楚文化和中原文化,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过渡带和豫楚文化融合区,是中华姓氏归宗朝祖和海内外客家人寻根探源之地。

信阳的气候特色

淮河流经信阳市北部,信阳绝大部分地区位于淮河以南,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季风气候明显。信阳山清水秀,水田盈野,稻香鱼跃。信阳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1900—21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3—15.8℃,无霜期长,平均220—230天;降雨丰沛,年均降雨量993—1294毫米,空气湿润,相对湿度年均74—78%。四季分明,各具特色。

春季天气多变,阴雨连绵,季降水日数多于夏季,季均降雨量224—316毫米。夏季高温高湿气候明显,光照充足,降水量多,暴雨常现,季均降水量478—633毫米。秋季凉爽,天气多晴,降水顿减,季均降水量177—225毫米。冬季气候干冷,降水量少,季均降水量91—120毫米。寒冷期短,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日数年平均30天左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信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