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这段时间的天气预报都不准?

2.为什么现在手机上的很多天气预报都不准?

3.伊斯坦布尔天气伊斯坦布尔天气预报15天查询

4.天气预报的气温是按高的算?还是低的?

5.苹果手机天气预报图标解释

6.为什么天气预报都不准啊?

为什么这段时间的天气预报都不准?

包拉温都天气预报15天_包拉温都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不准的七个理由 理由一:她还很年轻 虽然古人观察现象、寻找规律,早已经有了很多预测天气的经验,但是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她是通过简单的定时观测得出气压场、高低压、冷暖锋,并进行简单的线性推算这样一个简陋的手工作坊里发展起来的,而以数值预报为代表的对天气变化的简化物理过程的求解和运算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对于很多天气现象的发生、演变的内在机理和规律,人们还并没有完全掌握。气象科学还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是一个极其年轻的学科。年轻人总是要犯错误的。 理由二: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他的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煽动翅膀,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也是最早发现的混沌现象之一。在我们的眼前,似乎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在煽动着。且不论城市热岛、工业排放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就是这个星球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就对天气的变化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植被、水体等等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这一切在模拟运算中无法进行详尽的描述。 当然,我们并不会因为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就迁就天气预报的不准确,就如同学生不会因为自己考不了满分就慨叹考题太难。经常用“混沌”来进行自我安慰的人,还不具备预报天气的职业心理素养。 理由三: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要预测天气,首先要观察天气,从理论上讲,要明察秋毫,任何一个细微之处都不能放过。而人类本身并不具有千里眼、顺风耳,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自从有了气象卫星,我们眼睛的盲区减少了,视野更加开阔了。台风无论多狡猾,都不会骗过卫星敏锐的目光,台风的螺旋云型、台风眼都一目了然,我们也才会胸有成竹地发布那些台风警报。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气象卫星也一样。地球同步气象卫星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天气变化,但是它离地面的距离是36,000公里,比较遥远,分辨能力比较有限;极轨气象卫星的高度是800多公里,离地球近一些,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转睛地观察特定区域,它的云图是拼接而成的,在观察一个特定区域时,相当于卫星有“眨眼睛”的毛病,而有一些天气就在“眨眼间”发生了。另外,如果有云层覆盖,我们就难以观察并测算植被、水体、沙尘的面积和强度等等,云层会掩盖很多秘密。 我们没有一双可以洞察一切的慧眼,在分析和预测的时候会产生误差,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理由四:东边日出西边雨 人们常用“东边日出西边雨”来形容天气的局部差异。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或者强对流天气 如暴、冰雹等 比较流行的季节,在一个范围很小的区域中,天气也常常会迥然不同。 一座大山,迎风坡和背风坡,气温、降水量的差别非常大,因而植被的面貌也大相径庭。仅仅一山之隔,却展现着两种气候类型,古人说:始悟一岭隔,气候殊寒暄。 而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既有中高纬度大陆性天气系统的影响,也有低纬度海洋性天气系统的影响,各种天气灾害琳琅满目,是天气灾害种类最繁多、表现最剧烈的国家之一。我们用一两分钟的时间概述全国天气,只能“从大局出发”,描述大范围的特点,肯定会删减很多局地特殊性的天气现象,会遗漏很多天气情节,它无法表述那么纷繁复杂的天气变化。 理由五:疑难病误诊 疾病的种类很多,而诊治各种疾病的难度各不相同。再妙手回春的医生也有误诊的时候,为天气把脉也常常碰到疑难杂症。 我清晰地记得一个例子:一个台风刚刚生成,就气势汹汹地向东南沿海奔袭而来,我们发布了警报。可是台风却很诡异地停止前进,在原地就地休整。但是正当人们稍稍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它又杀了一个回马枪,重新瞄准东南沿海,于是我们再次警觉地发布台风警报,然而当警报声响起的时候,台风却大摇大摆地朝向太平洋扬长而去。最终这个台风让人们虚惊一场。事后有几位同事总结说:这个台风好像是专门来戏弄我们的。 即使某种常规的天气过程,预报了不发生(行话叫:报空了),没预报发生(行话叫:报漏了)的情况也时常出现。长期以来,为了减少负面的社会影响,一些业内人士有一种“宁空勿漏”的心态。且不去议论业内的预报心态,我个人觉得,正是因为很多难度极大的预报,报错了 尤其是漏报 ,人们(包括领导)对于错误缺乏公允的评价,很多从事预报的同行经常有一种如履薄冰、如惊弓之鸟的感觉。我的一位领导有一句挂在嘴边的话:一万年之后,人们还会谈论天气预报准确性的问题。天气预报永远有不准确的时候。但愿他的这句话给一万年之后的观众也打个预防针。——天气预报的难题将长期存在。摸准老天爷的脾气的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理由六:你的感觉欺骗自己 2004年春天,有位实习生对我说:到了夏天,你们怎么办啊?这一句话让我摸不着头脑。他解释说:大家都说,高温季节明明是40多度,你们却总报36度、37度的样子,怕引起恐慌,所以不敢报也不愿报高温。 听了这样的分析,我真是觉得冤枉啊! 2003年的夏天,南方出现长时间、大面积的高温天气,缺水、缺电现象非常突出,大上海的夜间照明也采取了限制措施。在福建、江西、浙江,很多地区的气温像进行体育竞赛一样,气温新高屡屡被刷新,各大“火炉”交相辉映。于是有很多观众反映天气预报故意压低气温结果,隐瞒不报,甚至将其上升到了“剥夺百姓知情权”的政治高度。 但实际上,对于2003年夏季的高温天气,气象部门恰恰做出了非常精彩、确凿的预报,仅中央气象台就破天荒地发布了31次高温预报和警报,而且对于气温的预报误差一般在一度左右甚至更低。可是,科学层面的精彩和公众层面的印象何以有如此强烈的反差呢? 我们追根溯源,气温与人们的身体感觉(体感温度)的差异是引起抱怨和质疑的首要原因。 我们所说的气温是指百叶箱里的温度,它是在草坪上,距离地面1.5米,通风,而且不受阳光的直射。但是我们的体感温度却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样的气温,阳光下和树荫下,感觉差别很大;有风和无风,差别很大;湿润和干燥,差别很大,感觉上的差别一般会在5度以上。而且在火辣辣的阳光烘烤下,地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当气温是35度的时候,表层土地的温度可能是50度,水泥或柏油马路的温度可能是70~80度,所以走在马路上的时候你感觉温度远远不止35度,于是对天气预报的怀疑产生了。 实际上在天气预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在盛夏季节主观故意压低气温预报结果的情况。如果真有那样的事,完全是伤害职业道德的卑劣行为,也是我们自己难以容忍的! 理由七:缺少对不准确的总结 我拜读过大量关于预报多么精彩、分析多么成功的文章和总结,但是极少看到对于预报失败个例的分析、点评,似乎一些人不愿意触及伤疤,没有诚恳地探讨失败的职业氛围。一旦预报出现重要错误,气氛会变得很凝重,不敢提及,生怕伤害了谁的感情。 北京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在结尾处,有一屏是“某月某日天气预报满意率”,由观众为每天的天气预报结果打分。我每次都会认真地阅读这条信息,这是了解观众对于预报质量所持态度的重要渠道。满意率经常很高,百分之九十几甚至百分之百。但是也有满意率非常低的时候,比如预报了2004年6月14日和15日北京有“小雨”,但是老天爷就是不愿意配合,14日刮了一阵六级大风和一场扬沙天气,15日尽管天色阴沉、云层浓密,但偏偏不下雨,当天我路过一座游泳馆,那里的工作人员认出我来并开玩笑地说:“这两天天气预报这么不准,你还敢在大街上走 ”结果6月14日的天气预报满意率只有43%。当然,内行人都知道那几天预报的难度的确是非常大的。6月16日似乎老天爷终于被执著的预报感动了,下了一天的雨,但预报的最高气温是24度,而实际上下午的气温仅仅是17度,穿着单薄的人们被冻得哆哆嗦嗦,怨言丛生,但是6月15日对于16日预报的满意率是81.8%,看来虽然温度预报离谱,但是终究预报了降雨,大家还是很宽厚的。

为什么现在手机上的很多天气预报都不准?

不得不说,现在天气预报的作用对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对于个人,相信大家安排出行的时候肯定会或多或少的关注一下天气。但是有时候天气预报并不是很准,导致错过了外出的机会或者被困在户外引起麻烦,为什么手机上的天气预报不准呢?

预测都会有出入

其实不只是会有手机上的天气预报不准的情况的出现,其他媒介上的天气预报都是一样的,数据来源都是气象局。但是大家可能会更加迷信于电视,广播中的天气预报,因为看起来似乎更加权威,其实不然,使用相同的数据预报出来的自然是一样的。

天气预报只是一个对天气的预测,根据现在的天气状态,云层,风力,温度等等因素对接下来的时间的天气状态做出一个预判,更多的时候也是比较准的。但是我们自身不能左右天气的变化,可能预测之后天气出现了其他不在意料中的转变,『天有不测风云』并不是一句空话。所以天气预报只是一个大概率的预测,并不是一件板上钉钉的必然事件。

时间跨度越长越难预测

现在手机上的天气预报基本上都有时段天气预报,可以到精确到小时级别。一般来说,小时的天气都是比较准的,因为就在最近的时间里面,发生的不可预料的变化少,所以相对来说预报更准确。而一些三四天的,一周的,十五天的天气预报其实只是报了一个大概的天气走向,可能会下雨,但是下雨的天数并不准确,可能升温,但是上升到多少度也不能说定。时间越长,变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相对于中长期的预测,短时间的天气预报是更加准确的。

苹果和安卓的差别

不少细心的小伙伴已经发现,苹果的天气预报和安卓软件的天气预报都有差别,甚至 iOS 自带的天气预报和苹果装上的其他 App 的天气预报都不一样,为啥呢?其实是因为苹果自带的天气预报的数据并不是国内的气象局数据,而装上的其他国内软件则用了国内气象局数据导致,并不是胡乱来的,至于准确性,自然推荐采用本土数据的 App 了。

伊斯坦布尔天气伊斯坦布尔天气预报15天查询

1、有几个十年,(土耳其冬季旅行攻略),土耳其旅游攻略2、土耳其是什么气候3、土耳其伊斯坦布尔12月的天气怎么样?温度是多少?好穿什么样的衣服?4、九月底十月初伊斯坦布尔的气温是多少?5、土耳其哪个季节旅行最好有几个十年,(土耳其冬季旅行攻略),土耳其旅游攻略

以下是伊斯坦布尔天气我挑选的土耳其最有代表性的景点。冬季最好选择卡帕多西亚伊斯坦布尔天气,伊斯坦布尔和安塔利亚伊斯坦布尔天气,安塔利亚接壤地中海,天气好,风景也不错。

第一,推荐卡帕多西亚的热气球,由于卡帕多西亚的地貌也是**外星人的拍摄地,奇特的地貌让卡帕多西亚的热气球之旅全球第一美。还能体验别致的洞穴酒店,游览上帝创造的卡帕多西亚地貌奇迹。

第二,费特希耶滑翔伞之旅,爱琴海和地中海的结合海湾,跳伞风景超级美,也是全球跳伞地区佼佼者,伊斯坦布尔天气你可以百度下,而且也很便宜,加上照片,视频,跳伞,也就三四百人民币

第三,棉花堡温泉之旅,就像牛奶倾泻伊斯坦布尔天气了半个山头般的奶白,蓝白色的温水,还能进去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感受钙质物的沉积。

第四,图兹盐湖,地面与天空连为一线,犹如仙境般纯洁。真的就像到了天空之城一样。

第五,伊斯坦布尔,一座欧亚风情结合神秘又有风情的三面环海的城市,横跨欧亚大陆。体验欧亚结合的风情以外还能体验伊斯兰教的教堂,宏伟庄严肃穆又神秘畏敬。

以上是土耳其最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和景点,也是本人亲自经历选出来的精华。

纯手工打造,未经允许,请勿随意转载。

土耳其是什么气候

问题一:土耳其的气候如何土耳其这个地方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土耳其各区域的气候各不相同,期内陆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黑海沿岸属于黑海性气候,而爱琴海和地中海沿岸则属于地中海型气候。海岸线长达八千千米的土耳其,沿海区域属于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内陆高原比较干旱,向热带草原和沙漠型气候过渡。各区域的温差大,降水也不一。哪家比较好不是太清楚,不过我们当初最终选择的是众信旅游,感觉行程设计的还不错,虽然不是最便宜的,但也算物有所值了。楼主可以考虑考虑

每年的春季(4—7月)和秋季是土耳其的最佳旅游时节,气候适宜,非常适合出行,而每年的5-10月是到爱情海进行海水浴的最佳时节,这时爱琴海岸、地中海岸和伊斯坦布尔的气候宜人。7月下旬到9月,是土耳其东部旅游的最佳时节。

我们去土耳其玩的很不错的,很宏伟的古城、神殿、教堂、城堡、还有七大奇迹之一的摩索拉斯国王陵墓。去了很有名的棉花堡,据说是独一无二的。接下来看到的东西都是很具有土耳其特色的啦。不过感觉有点视觉疲劳,最记忆深刻的自然就是卡帕多奇亚的的热气球哈。我们是从众信旅游报的团,大体行程是这样的:

第一天:北京飞到伊斯坦布尔;第二天:伊斯坦布尔?伊兹密尔?以弗所?库萨达斯;第三天:库萨达斯?博德鲁姆;第四天:博德鲁姆?帕姆卡莱(棉花堡);第五天:帕姆卡莱(棉花堡)?费特希耶;第六天:费特希耶?安塔利亚;第七天:安塔利亚?孔亚?卡帕多奇亚;第八天:卡帕多奇亚?伊斯坦布尔;第九、十天:伊斯坦布尔;第十一天:回北京

问题二:土耳其的气候土耳其的气候类型变化很大。东南部较干旱,中部安纳托利亚高原比较凉爽。一般来说,土耳其的夏季长,气温高,降雨少;冬季寒冷,寒流带来了降雪和冷雨。

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

问题三:土耳其气候如何,什么时间去土耳其旅游最合适.土耳其现在天气变化无常,最好出行前再多查一次会靠谱一点。还可以备点感冒药,那里买药很不方便。另外,我还告诉你一点最最重要的。土耳其很多地方,甚至有些酒店都没网络,没网络你也清楚有多苦逼。所以出国前一定要租个WiFi带过去。而且一定要选那种可以自动切换网络的,信号才稳定。当时导游告诉我,他用的那款可以同时五个人用,居然只要十几块钱一天。外观还蛮可爱,就是名字太恶心,叫小蝌蚪WiFi,你自己查下看吧,祝你玩的开心。

问题四:请问:土耳其一年四季天气变化如何?土耳其的一年四季一般来说,土耳其的夏季长,气温高,降雨少;冬季寒冷,寒流带来了降雪和冷雨。

土耳其的气候类型变化很大。东南部较干旱,中部安纳托利亚高原比较凉爽。果园、麦田和水库储有充沛的雨水,葡萄园和去海滩游玩的人有充足的日照。

气候多样性说明土耳其的农作物品种极为丰富。这里是世界上主要的烟草、阿月浑子(开心果)、葡萄干和水果蔬菜的产地之一。

土耳其共和国(土耳其文:Türkiye Cumhuriyeti,英语:The Republic of Turkey),简称土耳其,是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北临黑海,南临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伊拉克接壤,西临爱琴海,并与希腊以及保加利亚接壤,东部与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土耳其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战略意义极为重要,是连接欧亚的十字路口。

问题五:土耳其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季,也进入到了雨季

问题六:土耳其一年四季的气温土耳其的气候类型变化很大。东南部较干旱,中部安纳托利亚高原比较凉爽。一般来说,土耳其的夏季长,气温高,降雨少;冬季寒冷,寒流带来了降雪和冷雨。果园、麦田和水库储有充沛的雨水,葡萄园和去海滩游玩的人有充足的日照。气候多样性说明土耳其的农作物品种极为丰富。

土耳其沿海地区属于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内陆高原比较干旱,向热带草原和沙漠型气候过渡。温差较大。内陆高原1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全年平均气温为 16至22摄氏度。年降雨量平均在200至400毫米。峡谷地区1月平均气温高达7至9摄氏度;7月平均气温在25至30摄氏度之间。全年降水量600至 800毫米。沿海地区全年降雨量为500至700毫米。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12月的天气怎么样?温度是多少?好穿什么样的衣服?

土耳其和大连的纬度差不多,比大连暖和,大连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温度低些,12月的伊斯坦布尔几乎都在零度以上,很少有风,就是下了雪很快也会融化,一件长_加件外套比较理想。

九月底十月初伊斯坦布尔的气温是多少?

我在安卡拉生活过将近3年,那边的雨季集中在冬天,夏天属于旱季,我感觉只有冬夏两季,现在一般不会下雨,即使下了雨也不会很久,在夏天温差也比较大,有点类似新疆的天气,最好还是备着长袖。9月10月正是ISTANBUL旅游旺季,希望你玩的愉快。

土耳其哪个季节旅行最好

初识土耳其的人都知道它优越的地理位置:连接亚欧两陆,有山靠海。这样的土地必然一直以来是充满故事的。它既古老又年轻。土耳其濒临地中海与黑海,横跨欧亚两大洲。风貌之佳令人感到美不胜收,就象其地毯一样令人赏心悦目。

土耳其拥有丰富多变的地理环境。由东向西贯穿而行的话,你可体会到它冬季的漫长酷冷,看到处处终年披银盖雪的山岳地带,高地上春季盛开的白桦。你也能体会到凉爽的长夏,看到条条河川潺潺而流。

4-10月是土耳其的旅游旺季,但主要城市如伊斯坦布尔的春秋是最适合游览的季节,每年4-5月、9-10月,气温适中,既没有8月份的闷热,也没有冬天的寒冷。天空透彻晴朗,适合拍照。

如果要前往棉花堡,又想努力避开过多的人群,最好的季节是12月,这时候没有强烈的阳光反射,没有过多的游客,温度稍低却不至于很冷,最特别的就是山下山上冰火两重天的强烈反差,会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土耳其各地气候差异很大。总得来说,春秋温度适中,穿单衣即可,晚上加件外套或薄毛衣。夏天炎热,薄衣类比较适合。要注意防晒,女生可备上一条围巾(进入清真寺需穿长裙/裤)。如果在春秋前往卡帕多奇亚(又想坐热气球的话),一定要带上挡风的衣服。

爱琴海和地中海沿岸地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实际上适于游泳的季节很短:马尔马拉海和北爱琴海沿岸地区为6月-9月,南爱琴海和地中海沿岸地区为4月-10月。

土耳其因其悠久的历史,世界重要的考古遗址,美丽的自然地貌和环境,以及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长期以来一直成为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向往的地方。土耳其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世界七大奇迹中的两个:阿台缪斯神庙和毛瑟陆斯陵墓。此外东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时代留下的建筑遗迹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亚洛瓦温泉和库什湖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天气预报的气温是按高的算?还是低的?

每天的气温都有一个温度范围,一天中的最高气温称为日最高气温,晴好天气一般出现在下午1-3点,一天中的最低气温称为日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凌晨日出之前.预报的温度就是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苹果手机天气预报图标解释

相信很多人都有查看当日的气温,而大部分果粉查看天气都喜欢去那个自带的天气应用中查看,很多人都会有疑问,那些常见与不觉的天气图标象征着什么含义,见下图:

天气预报(测)或气象预报(测)是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未来某一地点地球大气层的状态进行预测。从史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对天气进行预测来相应地安排其工作与生活(比如农业生产、军事行动等等)。今天的天气预报主要是使用收集大量的数据(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气压等等),然后使用目前对大气过程的认识(气象学)来确定未来空气变化。由于大气过程的混乱以及今天科学并没有最终透彻地了解大气过程,因此天气预报总是有一定误差的。

收集数据

最传统的数据是在地面或海面上通过专业人员、爱好者、自动气象站或者浮标收集的气压、气温、风速、风向、湿度等数据。世界气象组织协调这些数据采集的时间,并制定标准。这些测量分每小时一次(METAR)或者每六小时一次(SYNOP)。

使用探空气球可以一直上升到对流层顶收集上空的气温、湿度、风速数据。

气象卫星的数据越来越重要。气象卫星可以采集全世界的数据。它们的可见光照片可以帮助气象学家来检视云的发展。它们的红外线数据可以用来收集地面和云顶的温度。通过监视云的发展可以收集云的边缘的风速和风向。不过由于气象卫星的精确度和分辨率还不够好,因此地面数据依然非常重要。

气象雷达可以提供降水地区和强度的信息。多普勒雷达还可以确定风速和风向。

数据同化

2008年的北美洲气压图北欧卫星云图

在数据同化的过程中被采集的数据与用来做预报的数字模型结合在一起来产生气象分析。其结果是目前大气状态的最好估计,它是一个三维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风向的表示。

数值天气预报

数值天气预报是使用电脑来模拟大气。它使用数据同化的结果作为其出发点,按照今天物理学和流体力学的结果来计算大气随时间的变化。由于流体力学的方程组非常复杂,因此只有使用超级计算机才能够进行数值天气预报。这个模型计算的输出是天气预报的基础。

输出处理

模型计算的原始输出一般要经过加工处理后才能成为天气预报。这些处理包括使用统计学的原理来消除已知的模型中的偏差,或者参考其它模型计算结果进行调整。

过去气象学家必须自己做处理工作,今天24小时以上的天气预报主要是使用多种不同模型后对其结果进行综合。气象学家还必须分析预报出来的模型数据来使最终用户能够理解它。此外天气预报的模型一般分辨率不是特别高。当地的气象学家还必须通过当地的经验在涉及地区性的影响,使得当地的天气预报更加精确。不过随着天气预报模型的不断精密化这个工作量越来越小了。

展示

对于最终用户来说天气预报的展示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只有知道最终用户需要什么信息、如何才能将这些信息易懂地传达给最终用户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为什么天气预报都不准啊?

天气预报不准的七个理由

理由一:她还很年轻

虽然古人观察现象、寻找规律,早已经有了很多预测天气的经验,但是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她是通过简单的定时观测得出气压场、高低压、冷暖锋,并进行简单的线性推算这样一个简陋的手工作坊里发展起来的,而以数值预报为代表的对天气变化的简化物理过程的求解和运算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对于很多天气现象的发生、演变的内在机理和规律,人们还并没有完全掌握。气象科学还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是一个极其年轻的学科。年轻人总是要犯错误的。

理由二: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他的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煽动翅膀,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也是最早发现的混沌现象之一。在我们的眼前,似乎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在煽动着。且不论城市热岛、工业排放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就是这个星球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就对天气的变化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植被、水体等等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这一切在模拟运算中无法进行详尽的描述。

当然,我们并不会因为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就迁就天气预报的不准确,就如同学生不会因为自己考不了满分就慨叹考题太难。经常用“混沌”来进行自我安慰的人,还不具备预报天气的职业心理素养。

理由三: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要预测天气,首先要观察天气,从理论上讲,要明察秋毫,任何一个细微之处都不能放过。而人类本身并不具有千里眼、顺风耳,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自从有了气象卫星,我们眼睛的盲区减少了,视野更加开阔了。台风无论多狡猾,都不会骗过卫星敏锐的目光,台风的螺旋云型、台风眼都一目了然,我们也才会胸有成竹地发布那些台风警报。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气象卫星也一样。地球同步气象卫星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天气变化,但是它离地面的距离是36,000公里,比较遥远,分辨能力比较有限;极轨气象卫星的高度是800多公里,离地球近一些,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转睛地观察特定区域,它的云图是拼接而成的,在观察一个特定区域时,相当于卫星有“眨眼睛”的毛病,而有一些天气就在“眨眼间”发生了。另外,如果有云层覆盖,我们就难以观察并测算植被、水体、沙尘的面积和强度等等,云层会掩盖很多秘密。

我们没有一双可以洞察一切的慧眼,在分析和预测的时候会产生误差,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理由四:东边日出西边雨

人们常用“东边日出西边雨”来形容天气的局部差异。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或者强对流天气 如暴、冰雹等 比较流行的季节,在一个范围很小的区域中,天气也常常会迥然不同。

一座大山,迎风坡和背风坡,气温、降水量的差别非常大,因而植被的面貌也大相径庭。仅仅一山之隔,却展现着两种气候类型,古人说:始悟一岭隔,气候殊寒暄。

而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既有中高纬度大陆性天气系统的影响,也有低纬度海洋性天气系统的影响,各种天气灾害琳琅满目,是天气灾害种类最繁多、表现最剧烈的国家之一。我们用一两分钟的时间概述全国天气,只能“从大局出发”,描述大范围的特点,肯定会删减很多局地特殊性的天气现象,会遗漏很多天气情节,它无法表述那么纷繁复杂的天气变化。

理由五:疑难病误诊

疾病的种类很多,而诊治各种疾病的难度各不相同。再妙手回春的医生也有误诊的时候,为天气把脉也常常碰到疑难杂症。

我清晰地记得一个例子:一个台风刚刚生成,就气势汹汹地向东南沿海奔袭而来,我们发布了警报。可是台风却很诡异地停止前进,在原地就地休整。但是正当人们稍稍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它又杀了一个回马枪,重新瞄准东南沿海,于是我们再次警觉地发布台风警报,然而当警报声响起的时候,台风却大摇大摆地朝向太平洋扬长而去。最终这个台风让人们虚惊一场。事后有几位同事总结说:这个台风好像是专门来戏弄我们的。

即使某种常规的天气过程,预报了不发生(行话叫:报空了),没预报发生(行话叫:报漏了)的情况也时常出现。长期以来,为了减少负面的社会影响,一些业内人士有一种“宁空勿漏”的心态。且不去议论业内的预报心态,我个人觉得,正是因为很多难度极大的预报,报错了 尤其是漏报 ,人们(包括领导)对于错误缺乏公允的评价,很多从事预报的同行经常有一种如履薄冰、如惊弓之鸟的感觉。我的一位领导有一句挂在嘴边的话:一万年之后,人们还会谈论天气预报准确性的问题。天气预报永远有不准确的时候。但愿他的这句话给一万年之后的观众也打个预防针。——天气预报的难题将长期存在。摸准老天爷的脾气的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理由六:你的感觉欺骗自己

2004年春天,有位实习生对我说:到了夏天,你们怎么办啊?这一句话让我摸不着头脑。他解释说:大家都说,高温季节明明是40多度,你们却总报36度、37度的样子,怕引起恐慌,所以不敢报也不愿报高温。

听了这样的分析,我真是觉得冤枉啊!

2003年的夏天,南方出现长时间、大面积的高温天气,缺水、缺电现象非常突出,大上海的夜间照明也采取了限制措施。在福建、江西、浙江,很多地区的气温像进行体育竞赛一样,气温新高屡屡被刷新,各大“火炉”交相辉映。于是有很多观众反映天气预报故意压低气温结果,隐瞒不报,甚至将其上升到了“剥夺百姓知情权”的政治高度。

但实际上,对于2003年夏季的高温天气,气象部门恰恰做出了非常精彩、确凿的预报,仅中央气象台就破天荒地发布了31次高温预报和警报,而且对于气温的预报误差一般在一度左右甚至更低。可是,科学层面的精彩和公众层面的印象何以有如此强烈的反差呢?

我们追根溯源,气温与人们的身体感觉(体感温度)的差异是引起抱怨和质疑的首要原因。

我们所说的气温是指百叶箱里的温度,它是在草坪上,距离地面1.5米,通风,而且不受阳光的直射。但是我们的体感温度却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样的气温,阳光下和树荫下,感觉差别很大;有风和无风,差别很大;湿润和干燥,差别很大,感觉上的差别一般会在5度以上。而且在火辣辣的阳光烘烤下,地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当气温是35度的时候,表层土地的温度可能是50度,水泥或柏油马路的温度可能是70~80度,所以走在马路上的时候你感觉温度远远不止35度,于是对天气预报的怀疑产生了。

实际上在天气预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在盛夏季节主观故意压低气温预报结果的情况。如果真有那样的事,完全是伤害职业道德的卑劣行为,也是我们自己难以容忍的!

理由七:缺少对不准确的总结

我拜读过大量关于预报多么精彩、分析多么成功的文章和总结,但是极少看到对于预报失败个例的分析、点评,似乎一些人不愿意触及伤疤,没有诚恳地探讨失败的职业氛围。一旦预报出现重要错误,气氛会变得很凝重,不敢提及,生怕伤害了谁的感情。

北京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在结尾处,有一屏是“某月某日天气预报满意率”,由观众为每天的天气预报结果打分。我每次都会认真地阅读这条信息,这是了解观众对于预报质量所持态度的重要渠道。满意率经常很高,百分之九十几甚至百分之百。但是也有满意率非常低的时候,比如预报了2004年6月14日和15日北京有“小雨”,但是老天爷就是不愿意配合,14日刮了一阵六级大风和一场扬沙天气,15日尽管天色阴沉、云层浓密,但偏偏不下雨,当天我路过一座游泳馆,那里的工作人员认出我来并开玩笑地说:“这两天天气预报这么不准,你还敢在大街上走 ”结果6月14日的天气预报满意率只有43%。当然,内行人都知道那几天预报的难度的确是非常大的。6月16日似乎老天爷终于被执著的预报感动了,下了一天的雨,但预报的最高气温是24度,而实际上下午的气温仅仅是17度,穿着单薄的人们被冻得哆哆嗦嗦,怨言丛生,但是6月15日对于16日预报的满意率是81.8%,看来虽然温度预报离谱,但是终究预报了降雨,大家还是很宽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