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济纳旗十天气温_额济纳旗十天气温多少
1.额纳济海拔多少米,会有高原反应么?
2.额济纳旗珠斯楞海尔罕铜-金预查区
3.额济纳属于哪里
4.想去甘肃看胡杨林,10月去,带多少衣服
5.内蒙古7月份气温是多少
额纳济海拔多少米,会有高原反应么?
额济纳地域大部海拔高度1200~1400米之间,相对高度50~150米之间,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最低900米。最低点西居延海,海拔820米。不会发生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是因人而异的,因为每个人的耗氧阈值不一样,耗氧阈值越低,他的耐高原反应就比较好。
一般情况下平原生活的人上到3000米就会有高原反应,耗氧阈值低的人,4000米左右会有高原反应。
而在高原生活的人,他们一般不会有高原反应。
扩展资料:
高原反应的预防
进入高山前应对心理和体质进行适应性锻炼,如有条件最好在低压舱内进行间断性低氧刺激与习服锻炼,使机体能够对于由平原转到高原缺氧环境有某种程度的生理调整。目前认为除了对低氧特别易感者外,阶梯式上山是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最稳妥、最安全的方法。
专家建议,初入高山者如需进4000m以上高原时,一般应在2500~3000m处停留2~3天,然后每天上升的速度不宜超过600~900m。到达高原后,头两天避免饮酒和服用,避免重体力活动,轻度活动可促使习服。
避免寒冷防冻,注意保温,主张多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避免烟酒和服用,保证供给充分液体。上山前使用乙酰唑胺,,刺五加,复方党参,舒必利等药对预防和减轻急性高原病的症状可能有效。有器质性疾病、严重神经衰弱或呼吸道感染患者,不宜进入高原地区。
百度百科-额济纳旗
百度百科-高原反应
额济纳旗珠斯楞海尔罕铜-金预查区
一、概述
珠斯楞海尔罕预查区行政区划属于内蒙古额济纳旗温图高勒苏木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02°35' 00"~102°42'00",北纬41°34'30"~41°41'00"。预查区交通较为便利,北距阿拉善左旗至额济纳旗公路30km,西距额济纳旗旗所在地——达来呼布镇150km。
预查区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北缘,地貌为低山丘陵(图版V-5),海拔高度一般在900~1000m,最高峰珠斯楞海尔罕山为1150m。预查区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全年多风少雨,年降水量50mm,蒸发量4000mm,降雨集中在7~8月份。夏季最高气温达45℃以上,地表温度最高可达60℃,冬季最低气温-30℃。日温差变化大。预查区内人烟稀少,地表植被稀疏,水源匮乏,生产和生活极为艰苦。
珠斯楞海尔罕预查区是内蒙古国土勘查院在前人1:20万、1:5万和1:2.5万化探异常查证基础上于2001年发现的一处铜-金预查区。总的来说,预查区及工作程度较低。前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主要从事区域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直到90年代末,才在本区陆续开展矿产地质普查工作。我们在前人各项工作基础上,对该铜-金矿预查区开展了系统地质调查(图版Ⅲ-3、V-6),并且进行了部分岩(矿)石样品测试工作,目的旨在为隐伏矿床找矿勘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成矿地质环境
预查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华北陆台和塔里木板块交汇部位。
(一)地层
预查区区域地层属北山地槽区Ⅱ6地层小区,该小区以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为主,局部地段见有中元古界和早古生界。中元古界为一套浅海相的浅变质碎屑岩和碳酸盐建造,集中分布在珠斯楞海尔罕地区。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分布局限,主要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和变质碎屑岩建造。泥盆系分布范围有限,为一套浅海相、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及少量火山岩建造,石炭系和二叠系分布广泛,为一套浅海相与海陆交互相碎屑岩、灰岩和中酸性火山岩建造,其内中酸性火山岩的大量分布是该时代地层一个较突出的特征,可见本区在石炭纪和二叠纪曾经经历了大规模的岩浆喷发活动。
(二)构造
区域断裂构造极为发育,主要有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其中北东向断裂构造规模较大,密集产出,长几十千米至上百千米,北西向断裂构造亦密集产出,规模较小,长度变化范围20~30km,北东向断裂构造为次一级断裂构造。另外,其它方向的断裂,如近东西、近南西、北北西和北西西向,其产出规模均不及上述两组方向的断裂,属主要断裂构造派生的次一级构造。
(三)岩浆岩
区域岩浆岩以海西晚期中酸性侵入岩为主,出露范围较广泛,以岩基或大的岩株状产出,形态呈椭圆至近圆形。除海西期侵入岩外,还有零星分布的燕山期酸性侵入岩。
三、预查区地质特征
(一)北矿区地质概况
1.地层
预查区地层内容见表4-3-1。主要出露地层为泥盆系西屏山组、卧驼山组和伊克乌苏组。主要岩石类型为浅变质碎屑岩、生物灰岩和含有凝灰质的碎屑岩(图4-3-1)。地层总体倾向北东,倾角50°~70°。其中该组地层由于预查区内含矿闪长玢岩和花岗斑岩主要侵位于卧驼山组,受岩浆和断裂构造活动影响,这套岩层普遍发生了硅化和青磐岩化,局部地段原岩已完全被交代改造变成青磐岩。预查区南部出露的卧驼山组砂质灰岩和生物灰岩因受后期热液的作用,黄铁矿化极为发育。
2.构造
预查区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北西向和近东西-北东向两组。北西向断裂构造与地层和脉岩走向一致,断裂长度2~3km。该组断裂是预查区最主要的控矿构造,其对预查区内矿体、含矿岩体和矿化带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断裂构造有南西和北东两种倾向,倾角70°左右,断裂具张性性质,同方向和相反倾向的断裂具有共轭断裂的特点。
表4-3-1 珠斯楞海尔罕铜-金矿预查区地层简表
南西西-北东向断裂长度为1km 左右,大致平行排列,断层倾向南东,倾角近于直立,具有平移断裂性质。沿断裂构造面充填有褐**次生碳酸盐脉,形成时间晚于北西向断裂,在预查区范围内表现为对岩体、矿体和矿化带的切割作用,但被切割体空间位移不大。除上述两组断裂构造外,与其同性质和同方向的次级断裂和裂隙构造极为发育,其中北西向的次级断裂构造,局部形成了富铜矿体。预查区内细小的硅化铜矿脉与北西向的微细裂隙带有关。
3.岩浆岩
预查区范围内主要出露英云闪长岩、花岗斑岩和闪长玢岩,各岩体地质特征简述如下:
英云闪长岩呈近椭圆状小岩株分布,面积0.5km2,位于预查区中北部。岩石为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组分有斜长石、石英、角闪石和黑云母。铜矿化带中的英云闪长岩热液蚀变强烈(图版Ⅴ-7、Ⅴ-8),角闪石和黑云母全部绿泥石化,石英发生不同程度的重结晶现象,斜长石亦发生了高岭土化和绢云母化(图版Ⅸ-1~Ⅸ-5、Ⅸ-7、Ⅸ-8)。
花岗斑岩呈脉状产出,成群出现。脉体总体走向为北西向,脉宽一般几米至十米左右,最宽处为50m,长度数十米,几百米至2km。脉体沿走向有变宽、变窄、分支、复合、尖灭和再现等特征,局部渐变为石英斑岩。花岗斑岩为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有斜长石、钾长石和石英,其中斜长石和钾长石已全部绢云母化。基质为石英和绢云母,其中绢云母是长石类矿物蚀变作用产物。预查区范围内的花岗斑岩普遍见有星点黄铁矿化,受热液作用影响,位于I号矿体附近和铜矿化带中的花岗斑岩普遍见有铜矿化、绿帘石化和碳酸盐化。沿花岗斑岩边部发育有黑铜矿和赤铜矿。
闪长玢岩呈脉状产出,两条脉体走向为北西向,位于预查区西部的玢岩脉即为Ⅰ-1号矿体,长430m,最宽处24m,窄处3m,倾角70°。脉体西端沿走向隐伏于砂岩和灰岩地层之下,向东逐渐尖灭。位于预查区中部的闪长玢岩脉呈宽脉状,长500m,宽70~80m。闪长玢岩热液蚀变强烈,原来的结构已完全被改造,矿物成分主要有绿帘石、绿泥石、碳酸盐、石英和黄铁矿。闪长玢岩是预查区范围内主要含矿岩体,从其分部特征看,很可能以隐伏体为主,出露地表的仅是岩体的一部分。
图4-3-1 珠斯楞海尔罕铜-金矿预查区及地质简图
1—第四系;2—白垩系;3—上三叠统;4—下二叠统;5—泥盆系西屏山组;6—泥盆系卧驼山组;7—泥盆系伊克乌苏组;8—上志留统;9—上奥陶统;10—上寒武统;11—中寒武统;12—中元古圆藻山群上岩组;13—中元古圆藻山群中岩组;14—海西期英云闪长岩;15—海西期花岗岩;16—花岗斑岩脉;17—铜矿脉;18—断层
除英云闪长岩时代为海西期外,其它两种侵入岩体因无同位素年龄资料,形成时间尚不清楚。根据它们的相互穿插关系,可大体确定这3种侵入岩的相对时间顺序,由早到晚其形成顺序是:英云闪长岩→闪长玢岩→花岗斑岩。
(二)南矿区地质
1.地层
预查区主要出露有中元古界圆藻山群硅质灰岩、硅化大理岩、变质粉砂岩、砂岩、石英岩、千枚岩和硅化大理岩(图4-3-1)。地层总体走向为北西向,局部为南北向,受褶皱构造的影响地层总体倾向分别分北西和南西,倾角为50°~75°。预查区受后期热液和断裂构造活动影响,地层中成群出现规模大小不等的裂隙型碳酸盐脉和重晶石铜矿化脉。在大理岩地层中与层理相一致的硅化细脉极为发育,在石英岩地层中,石英具有次生石英特征。
2.断裂构造
预查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北西向,近南北和北东向3组,其中以北西向为主,3组方向的断裂均具有密集平行排列的特征。
北西向断裂构造倾向北东,倾角60°~70°,近南北向断裂倾向东,倾角为50°~80°,北东向断裂倾向西北,倾角60°~70°,其中北西和北东向断裂构造具有压扭性特征,近南北向断裂表现出张性构造特征。3组方向的断裂在珠斯楞预查区复合形成了呼伦西白-珠斯楞反S型弧形构造的东端,南预查区圈定的Ⅱ号矿化带,即位于北西与近南北向断裂复合带内。除断裂构造外,预查区发育有褶皱构造,但主要为圆藻山群上碎屑岩组内地层褶皱。
3.岩浆岩
预查区主要出露海西期英云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与北预查区出露的英云闪长岩同时代。岩体呈岩株状产出,形态为半环状,面积约10km2。岩体侵入到圆藻山群中,与岩体接触的地层硅化强烈。除英云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外,在南预查区沿地势低洼处断续出露有众多的辉绿岩脉。
四、含矿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本次工作过程中对北预查区含矿岩体——英云闪长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测量。主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表4-3-2),主元素SiO2含量为61.45%~66.84%,平均值64.63%(11个样品);K2O含量为2.08%~2.92%,平均值2.53%;Na2O为3.32%~4.12%,平均值3.85%;(K2O+Na2O)含量为5.63%~7.04%,平均值6.38%;K2O/Na2O为0.51~0.76。所有样品的Na2O含量均大于K2O含量;A/NKC值为1.01~1.23,显示出铝略过饱和特征。在SiO2-K2O图解上(图4-3-2)所有样品均落入“高钾钙碱系列”和“中钾钙碱系列”界线附近。里特曼指数σ值为1.65~2.20,属于钙性-钙碱性系列。
表4-3-2 珠斯楞海尔罕铜-金预查区含矿岩体的主量元素分析结果(wB/10-2)
代表性英云闪长岩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为85.29×10-6~130.18×10-6(表4-3-3),平均值为110.96×10-6;(La/Yb)N比值变化范围为4.23~7.25,平均值为6.03。稀土元素分布型式为一组向右倾斜的曲线,(图4-3-3),其轻稀土元素(LREE)和重稀土元素(HREE)分馏均不明显。δEu为0.73~1.01,平均值为0.84,多数表现为Eu弱亏损。含矿英云闪长岩的稀土元素总量为124.04×10-6,(La/Yb)N为7.81,δEu为0.60。在稀土元素分布型式图上,所有样品(包括含矿英云闪长岩)均为向右倾斜曲线。在热液蚀变过程中,稀土元素较好地保留了其原岩特征。
图4-3-2 珠斯楞海尔罕铜-金预查区含矿英云闪长岩岩体的SiO2-K2O图
(图中分类界线据Middlemost,1985)
英云闪长岩的锶含量较低,为(106~272)×10-6(表4-3-3),钇含量较高,为(18~24)×10-6。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图4-3-4)上,总体上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 E)为特征,其中钡、铌、镧、锶、磷、钛相对亏损,而钍、钾、铈和钐相对富集。在成矿元素中,铜的含量变化范围为(20.6~1571)×10-6,明显大于地壳花岗岩铜平均含量(20×10-6);铅含量变化范围为(13.5~100)×10-6,多数样品大于地壳花岗岩铅平均含量(20×10-6);锌的含量变化于(44.2~302)×10-6,多数样品大于地壳花岗岩锌平均含量(60×10-6);金的含量变化于(0.0005~0.011)×10-6,多数样品小于地壳花岗岩金平均含量(0.0045×10-6);银的含量变化于(0.15~6.6)×10-6,所有样品均大于地壳花岗岩银平均含量(0.05×10-6)。由于岩体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蚀变与矿化,因此导致成矿元素含量变化较大。值得一提的是,含矿英云闪长岩的铜、铅、锌、金和银的含量均较高,其中锌的含量更是高达24155×10-6,即2.4155%,已经构成了锌矿化体。总的来说,岩体中的成矿元素含量较高,尤其是经过蚀变矿化,使得岩体本身直接构成了赋矿围岩。在图4-3-5上,珠斯楞海尔罕铜-金预查区含矿的英云闪长岩主要位于火山弧花岗岩区(V)内。在R1-R2图解(图4-3-6)中,样品点位于6区与2、3和4区的分界线部位,显示了同碰撞花岗岩类的特点,英云闪长岩可能是碰撞造山活动的产物。
表4-3-3 珠斯楞海尔罕铜-金预查区含矿岩体的稀土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wB/10-6)
续表
图4-3-3 珠斯楞海尔罕铜-金预查区含矿岩体的稀土元素分布型式图
图4-3-4 珠斯楞海尔罕铜-金预查区含矿岩体的微量元素蛛网图
图4-3-5 珠斯楞海尔罕铜-金预查区含矿岩体的微量元素判别图
(Pearce等,)
考虑到Pearce等()的微量元素判别图解在应用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Pearce等()划分同碰撞和火山弧花岗岩的界限主要是依据陆-陆碰撞花岗岩的数据,因此,对于预查区内绝大多数花岗岩类样品位于火山弧花岗岩区,可能反映的是弧-弧碰撞花岗岩所具有的特点。
在La-La/Sm 图(图4-3-7)上可以看出,珠斯楞海尔罕预查区内英云闪长岩的数据点近似构成一条斜线,可以认为英云闪长岩的成岩过程受部分熔融作用控制。
五、矿化体特征
(一)矿化体地质特征
1.北预查区矿化带特征
a.Ⅰ-1号矿体:Ⅰ-1号矿体产状为北西-南东走向,向北东倾斜,倾角60°。矿体地表出露长度为430m,厚度为3~34m。地表矿体分布形态由探槽TC5-1、TC6-1、TC10-1和TC14-1控制,铜含量变化范围为0.34%~0.69%,最高值为1.45%;金含量为(0.25~0.56)×10-6,最高值为1.55×10-6;银含量(2.8~4.48)×10-6,最高10×10-6。由地表向深部铜含量有增高趋势。该矿化体在14号勘探线由ZK 9801和ZK 1401两个孔控制,为层状,上盘近矿体围岩为强硅化变质砂岩,下盘为生物灰岩,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
图4-3-6 珠斯楞海尔罕铜-金预查区含矿岩体的构造环境判别图
(据Batchelor等,1985)
图4-3-7 珠斯楞海尔罕铜-金预查区含矿岩体的La-La/Sm图
b.Ⅰ-2号矿体:Ⅰ-2号矿体产状与Ⅰ-1号矿体一致,地表出露长度为150m,厚度为2~8m,地表矿体由探槽TC6-1控制。铜含量变化范围为0.29%~2.75%,金含量为(0.1~0.84)×10-6,最高值为8.52×10-6;银含量为(1.45~2.44)×10-6。矿体地表形态呈长扁豆状,围岩为青磐岩化砂质灰岩和钙质砂岩,受预查区次级北西向断裂控制。
c.I号铜矿化带:铜矿化带呈北西-南西向,长度为1.4km,向东南方向仍有延伸趋势,地表铜矿化带宽80m,最宽处120m。矿化带南界以F2断层为界,倾向南西,倾角为60°~70°,北界以卧驼山组与西屏山组地层接触部位为界。近接触带卧驼山组中砂岩、灰岩破碎强烈,具有明显的断裂构造特点。矿化带自西向东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含凝灰质砂岩和英云闪长岩,其中在地层和英云闪长岩体内见有花岗斑岩脉出露。矿化带内不同岩石的裂隙中发育有强弱不同的铜矿化细脉,脉宽从几厘米到几米不等,多数在数厘米间。矿化脉产状有两组,多数产状为北东倾向,倾角70°至近似直立,少数产状为南西倾向,倾角为60°~80°。地表铜矿化普遍,多呈细脉状,脉宽几厘米至十几厘米,最宽处可达4m,铜含量为0.23%~0.43%,最高值为1.87%。金含量为(0.1~0.38)×10-6,最高值1.6×10-6。在英云闪长岩中施工ZK2901和ZK5701两个钻孔,分别见有不同程度铜矿化,局部地段富集成矿,铜含量为0.10%~0.42%,矿体与围岩呈渐变过渡关系。
2.南矿带Ⅱ号铜矿化带
该矿化带长度为2.7km,宽几米至十几米,铜矿体呈似层状和扁豆状,不连续产出。倾向随矿化带走向变化,南北段向东倾斜,北西段向北东倾斜,倾角为50°~70°。铜矿体厚2~3m,最厚6m,铜含量为0.44%~0.7%,最高值为2.3%。含矿围岩为变质砂岩和变质粉砂岩。
(二)矿物成分
与闪长玢岩有关的铜矿石金属矿物有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和毒砂以及少量辉铜矿(图版Ⅸ-6);脉石矿物有绿泥石、绿帘石、石英、斜长石、绢云母和碳酸盐以及少量萤石。蚀变英云闪长岩型铜矿石金属矿物有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和辉钼矿;脉石矿物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绿泥石、绿帘石和绢云母以及少量萤石。地表铜的氧化矿物有孔雀石、黄铜矿和赤铜矿。相比之下,南预查区矿石主要矿物成分为孔雀石、黄铁矿、重晶石、方解石和石英。
(三)矿石结构和构造特征
北预查区矿石结构有半自形-他形晶结构、固熔体分解结构和包含结构。矿石构造在不同的赋存岩石中具有不同的构造类型。在闪长玢岩矿体中以浸染状和斑点状为主;在花岗斑岩中呈星点状和稀疏浸染状;在砂岩和英云闪长岩中呈细脉状、稀疏浸染脉状。铜矿化脉体内,矿石构造呈斑点状和团块状,黄铜矿在脉体内表现为中粗粒斑点(或集合体)状断续或连续分布于脉体中。
(四)矿物显微结构构造
1.原生硫化物
a.黄铜矿:有他形-粒状结构和固熔体结构两种形式。前者黄铜矿与黄铁矿、闪锌矿连生或嵌布在石英颗粒之间;后者黄铜矿呈乳滴状被包裹在闪锌矿中。两种结构的黄铜矿反映出存在两期铜矿化作用。构造有浸染状、稀疏浸染状、斑点状及脉状;
b.黄铁矿:有两种结构形式,一种为自形-半自形结构,具定向碎裂,与铜矿化关系不大。另一种为他形-粒状结构,与铜矿化有关,多与黄铜矿连生或包含黄铜矿;
c.闪锌矿:自形-半自形结构,与黄铜矿和黄铁矿连生或包含黄铜矿;
d.辉铜矿:他形结构,被包裹在黄铜矿中;
e.毒砂:半自形结构,多出现在黄铁矿边部;
f.金矿物:他形微粒结构,出现在黄铁矿中;
g.辉钼矿: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出现在含铜硅质细脉中,与黄铜矿连生或嵌布于石英颗粒间;
h.方铅矿:半自形粒状,产出特征与辉钼矿相同;
i.磁黄铁矿:半自形粒状结构,嵌布于石英颗粒间;
j.萤石:他形粒状结构,出现在不同类型铜矿石中。
2.铜氧化物
a.孔雀石:他形粒状结构,胶状、浸染状、网脉状构造,出现在地表产出的各种矿石中;
b.黑铜矿:斑状结构,土状构造,地表表现为黑色的圆斑点,主要出现在花岗斑岩、英云闪长岩和铜矿脉表面;
c.赤铜矿:土状构造,主要出现在地表花岗斑岩和铜矿化富集体的表面;
d.蓝铜矿:细脉状构造,零星分布在25线390点处灰岩地层中。
3.南预查区矿石结构和构造
矿石结构为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构造有胶状、角砾状、细脉状和薄膜状。
(五)围岩蚀变
主要热液蚀变类型有:
a.青磐岩化:发育最广泛的热液蚀变,几乎覆盖全预查区。局部岩石成为青磐岩。蚀变矿物为绿帘石、绿泥石和碳酸盐矿物。该种蚀变与铜矿化热液活动有关,与玢岩有关的铜矿体围岩普遍见有较强的青磐岩化;
b.硅化:主要发育在铜矿化带范围内,地表多以硅化细脉形式出现。较典型的硅化出现在由ZK 1401孔控制的与玢岩有关的铜矿体上盘近矿围岩中,近矿体变质砂岩硅化强烈,对于寻找铜矿体具有一定的指示;
c.绢云母化和高岭土化:主要出现在花岗斑岩及其旁侧次级断裂构造发育区;
d.黄铁矿化:广泛分布,北部弱,南部强。预查区北部的黄铁矿化一般呈星点状在近矿围岩、花岗斑岩和矿体中发育。预查区南部的黄铁矿化主要发育在钙质砂岩和生物灰岩地层中,黄铁矿呈星点状、薄膜状和细脉状。
根据铜矿化和黄铁矿化的分布特征,预查区由北向南可划分出:铜矿化带、青磐岩化带和黄铁矿化带。
六、地球物理特征
(一)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在航磁异常图上,该区为一宽缓的负磁场区,主要由中新元古界圆藻山群弱磁性变质岩系引起,局部地段出现椭圆状和片状正负磁异常。ΔT值一般为±100nT,呈北西向展布。弱正磁异常与广泛分布的海西期花岗岩体和花岗闪长岩体有关。
布格重力异常呈北西西向展布,为区域重力相对高值带,重力场值(Δg)变化范围为(-150~-180)×10-5m/s2。场值由北向南逐渐降低,与莫霍面由北向南逐渐变深(49~53km)是一致的。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有规律的同向扭曲或转折,与板块缝合带存在有关。
(二)预查区地球物理特征
1.岩矿石物性特征
地表、浅井和钻孔中代表性岩(矿)石标本的物性参数测定结果见表4-3-4、表4-3-5和表4-3-6。
表4-3-4 代表性岩(矿)石电性参数统计结果
表4-3-5 代表性岩(矿)石磁性参数统计结果
表4-3-6 代表性岩(矿)石物性参数统计结果
预查区范围内代表性岩(矿)石的物性能数有如下特征:
a.地表各主要岩(矿)石间物性差异较小,与深部未经风化的原生岩(矿)石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差异可达几十倍之多;
b.含黄铁矿化和黄铜矿化的闪长玢岩、花岗斑岩和变质细砂岩与非矿化同类岩石存在极为明显的物性差异。如地表不含黄铁矿化和黄铜矿化闪长玢岩的极化率在0.26%~2.04%之间,而钻孔岩芯则为0.74%~49.91%。引起高强度激电异常的地质体只能是深部热液蚀变的岩(矿)石,对应的视电阻率值均反应为相对高阻,变化范围在16.0~198Ω·m 之间。与前述激电异常对应的磁性也是如此,地表岩(矿)石磁性变化范围为(6.5~96)×4π×10-6SI,深部为(84.0~1568.2)×4π×10-6SI,这种磁性差异与深部同种矿化岩性含磁黄铁矿多少有关;
c.不含硫化物的岩石因硫化物含量低,视极化率和视电阻率及磁化强度等都比较低,不会产生明显的激电异常。
2.激电和磁异常
预查区内所发现的视极化率异常,一般均与黄铁矿化和黄铜矿化有关,或是与地表发育的含矿脉体有关。黄铁矿化强的地段视极化率高,最高达14%,相比之下,铜矿化发育的地段一般为3%~5%,表现出中等强度的视极化率异常。可无论在地表还是钻孔中均未发现有引起视极化率异常的不利地质因素。
预查区内视电阻率高低一般与岩石和矿物类型有关,视电阻率高的地段一般是硅质含量高的地层、中酸性侵入岩体或是硅化蚀变强烈地段。中酸性侵入岩和岩体与地层接触带及断裂带均可引起较高的正磁异常。
七、预查区地球化学特征
(一)1:20万化探异常
异常元素铜、砷、锑、汞、铋和锌为一套中低温热液矿床元素组合,该组合元素异常表现出大面积的高背景特征,各异常元素的分布形态则表现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砷、锑和汞呈北西向宽带状,与预查区北西向的断裂构造线方向一致;铜则呈宽带状和椭圆状。各异常元素浓集中心吻合较好。1:20万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反映出该区存在一种与断裂构造和岩浆热液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化学作用。
(二)1:5万化探异常
北预查区异常元素组合为铜、砷、锑、金、银、铋、锡、钼、锌和铅;南预查区异常元素组合为铜、砷、锑、钼、锌和铅。由元素组合特征分析,北预查区表现出一种受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的中酸性岩浆活动的地球化学作用,而南预查区则表现出受北西向和近南北向断裂构造控制的与中酸性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的地球化学作用。以铜的浓集中心为基础,划分出6个子异常,其中北预查区即位于AS26-1号子异常区。从铜异常空间分布特征看,它们均与弧形构造相一致。
(三)岩(矿)石地球化学
1.北预查区岩(矿)石地球化学
由表4-3-7的统计结果,岩(矿)石元素含量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不同类型铜矿石中锌、砷、银、锑、铋含量较高,特别是锌、砷和铋元素含量最高;②无论是矿化还是蚀变闪长玢岩,均表现出铜、锌、砷、铋含量较高特征;③金在花岗斑岩中含量最高;④不同类型铜矿石,共同特点是锌、砷、和铋含量高;⑤青磐岩化岩中铜、锌、砷和铋含量差别不大,但元素组合趋势与铜矿石类似;⑥高温热液元素钼和锡在各类岩矿石中含量均不高。综合上述元素含量特征,预查区内铜矿石、铜矿化岩石和蚀变岩,基本上均具有锌、砷和铋元素组合特征,反映出预查区受同一种含矿热液的地球化学作用。对比上述特征,预查区内矿化主体以英云闪长岩和闪长玢岩为主,铜矿化元素组合依热液矿床元素分带规律,表现为中、外带的元素组合特征。
2.钻孔矿石元素含量
由表4-3-8的统计可见,两种不同类型的矿石元素含量基本类似。与闪长与玢岩有关的矿石相比,蚀变英云闪长岩型矿石以富含铅和钼,而相对亏损砷、锑、汞、锡和铋为特征,反映了两种类型矿体的形成深度存在由一定的差别,即闪长与玢岩有关的矿体的形成深度要明显大于蚀变英云闪长岩。
表4-3-7 地表岩(矿)石元素含量统计表
表4-3-8 代表性钻孔矿石元素含量特征表
3.钻孔原生晕轴向分带特征
a.ZK9801和ZK1401钻孔元素分带序列:金-铅-汞-锑-(锡)-银(-铜、钼、铋)-砷-锌;
b.ZK2901和ZK5701钻孔元素分带序列:砷-铋-金-锑-银-锌-汞-锡-铜-钼-铅;
c.ZK2501钻孔元素分带序列:铋-银-砷-铅-汞-铜-金-锑-锌-钼-锡。
上述几个钻孔的轴向分带序列总的特征是金和前缘晕元素为主的元素在浅部富集,铜在深部富集作为尾晕元素的锡和钼含量较低,表明矿体未遭受强烈剥蚀作用。
八、与新疆土屋铜矿特征对析
珠斯楞海尔罕铜矿预查区与新疆土屋铜矿床对比具有相似之处。
a.空间上处在同一大的成矿带上,含矿的岩浆岩条件类似,同为闪长玢岩、花岗斑岩和英云闪长岩;
b.时间上成矿时代相近、地层条件类似,土屋铜矿矿体围岩为石炭系碎屑岩、碳酸盐岩,珠斯楞铜矿矿体围岩为泥盆系碎屑岩、碳酸盐岩;
c.矿体主要地球化学元素组合特征类似,土屋铜矿为铜、金、锌、铅、铋、银、锑、砷、汞、钼、钴,珠斯楞铜矿为铜、金、银、锌、铅、铋、砷、锑、汞、钼、锡;
d.物探激电异常特征类似,土屋铜矿激电异常一般为2%~8%,相对高阻,高磁,以2%的激电异常可作为布钻依据,选择的原因与土屋铜矿主矿体埋深在300m 以下有关。珠斯楞铜矿的物探激电异常2%~14%,相对高阻。珠斯楞铜矿铜矿化带激电异常2%~6%,黄铁矿化带激电异常值4%~14%;
e.蚀变特征有共同之处,相同的是都普遍发育青磐岩化,不同的地方是土屋铜矿与铜矿化关系密切的硅化、绢云母化,地表较珠斯楞铜矿强,范围大,而珠斯楞铜矿绢云母化、硅化分布范围局限,相对弱。
综合上所述对比特征,珠斯楞铜矿预查区与土屋铜矿床有很强的可比性,属同类型矿床。
额济纳属于哪里
额济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东南与阿拉善右旗相连,西和西南与甘肃省毗邻,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507公里。
额济纳旗地形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呈四周高,中间低平状,海拔高度在898米—1598米之间。地貌主要由戈壁、低山、沙漠、河流、湖泊和绿洲等构成。
发源于青海省祁连山北麓的黑河(古称弱水、上中游称黑河、入旗境称额济纳河)是额济纳的母亲河,由南向北,经甘肃省张掖、高台、金塔等市县入旗,至巴彦宝格德(狼心山)分为东、西两条河,向北又分为19条支流,最后汇入东、西居延海,形成3.16万平方公里的额济纳绿洲。
想去甘肃看胡杨林,10月去,带多少衣服
10月去甘肃看胡杨林,通常轻便、防风、保暖、体积小的衣物为主。
十月进入草原和戈壁,白天的气温会是在二十几度左右,夜间气温最低会达到十度以下。如果遇到下雨的天气,白天的气温会更低。早晚的温差很大,所以有“早穿棉袄午穿纱”的说法;10月份的胡杨林已经进入秋季了,额济纳的胡杨林景区平均气温在5-20度左右,早晚温差很大,白天天气也是比较凉快的。
扩展资料:
胡杨林位于额济纳旗,属内陆干燥气候。具有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日照充足,温差较大,风沙多等气候特点。年均气温8.3℃,1月平均气温-11.6℃,极端低温-36.4℃,7月平均气温26.6℃,极端高温42.5℃,年日均气温8.6℃。无霜期天数最短179天,最长227天。
额济纳旗日均气温0℃以上持续时期为3月中旬至10月下旬。年均降水量37毫米,年极端最大降水量103.0毫米,最小降水量7.0毫米。
内蒙古7月份气温是多少
18℃~30℃。
内蒙古七月白天平均30℃,建议穿棉麻面料的衬衫、薄长裙、薄T恤等清凉透气的衣服;夜间平均17℃,建议穿套装、夹衣、风衣、休闲装、夹克衫、西装、薄毛衣等保暖衣服。
内蒙古七月平均气温最高的城市是乌海(17℃)、额济纳旗(16℃)、拐子湖(16℃)、吉兰太(16℃)、阿拉善右旗(15℃)、阿拉善左旗(14℃)、巴彦淖尔(14℃)、巴音毛道(14℃)、赤峰(14℃)、巴林右旗(14℃)。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