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云南河口工作需要注意什么,想了解一下

2.中国的一套民风民俗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到云南河口工作需要注意什么,想了解一下

云南文山马关天气预报_广东文山马关天气

滇南明珠、边境开放城市、国家级口岸——河口,位于云南省的南端,地理坐标东经103°24′至104°17′,北纬22°27′至22°17′之间,在红河,南溪河主航边,而座落在中越交界处,国境线长193公里,与越南老街市、谷柳市隔河相望,中越三县市鼎立,形成红河“三角洲”共同发展经济的态势。是滇越铁路、公路及红河航道的枢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使河口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通向东南亚的重要进出口通道。

位于云南省东南端东经103°4’——104°17’,北纬22°30’——23°02’之间,东北与文山苗族壮族自治州马关县接壤,西隔红河与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相望,北靠屏边苗族自治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老街省相邻。国境线长193公里。县设在河口镇,为自治县经济文化中心。

全县总面积1332平方公里,山区占总面积的.76%,河谷平坝占2.24%。辖河口、南溪两镇,桥头、瑶山、老范寨、莲花滩4个乡,共有7个办事处,21个村公所,239个自然村。

河口,在历史上是一块蛮荒边地。但是,又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县城背依巍如屏障的四连山麓,前傍浑浊的红河和清澈的南溪河。红白两河由东西环抱着县城,在县城南端汇合,注人越南。隔河与越南老街市、谷柳市成三足鼎立之势。古书对河口有这样的描述“屹峙南睡,制临交趾,山川环屏,道路四达”,“河口进桑关自古以来为冲要之地”。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据文物实料证明,早在三万年前,河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和开发。汉时,纳人了样打郡进桑县管辖范围,并置进桑关。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今越南)利用红河运输辎重兵资,清代初期设置河口卡,清光绪二十三年改河口对汛副督办,由云南省府直辖,民国三年,升改为督办,民国十五年改设河口特别行政区, 1949年12月,河口和平解放。1950年元月建立县级人民,1963年 7月11日经院批准成立河口瑶族自治县。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尽管历各朝代国势有盛有衰,地方或治或乱,辖域时伸时缩,但河口作为边地的一块热土,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中,始终在祖国大家庭中拥有十分特殊的历史地位。

香蕉,热带亚热带草本植物水果,叶形宽大狭长,春季开花,花蕾从主于顶端伸出呈弯状下垂开花。花蕾外皮为紫红深色,每一簇花有一层外应保护,花开时依次逐层开放,果实呈排列梳状形朝上弯曲,七。八月份收获,生时为深绿色,成熟后为金**。其味道香甜,含糖量高,多种维生素丰富,为果中“女皇”。河口香蕉由于光照。土质条件好,树棵肥状,果实饱满,色泽鲜亮。光滑,味道香甜独俱风味,单株果实重达30公斤以上,为各产蕉地之上品。河口已为云南省主要产蕉基地,大面积用试管苗培育种植,抗病性强,果质好,深受群众喜爱,目前,全县种植25366亩,年产香蕉69868吨,成为了河口主要的支柱产品。1999年,河口“8818”香蕉品种获世博会银奖。

菠萝,又名“凤梨”,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一子细长,边缘有锯齿,三、四月份开花,花为紫色,七、八月成熟。果实表面呈鳞片状,果肉味甜酸,有很浓的香昧。

河口菠萝经过科技部门几十年的试验改良,摸索了一套应用科技摧花的办法,品种优良,一年四季可控制它开花结果成熟季节,进行反季生产。目前,河口菠萝多控制在冬春季成熟,果实硕大,大的约有1公斤左右,含糖量高,蜜甜,是加工菠萝果汁、果哺的上好原料,销往上海、广西、四川、贵州等省市。菠萝已是河口主要的经济支柱和拳头产品,种植面积近十万亩,年产鲜果68232吨。

芒果,热带亚热带水果。常绿乔木,叶子互生,长椭圆形,质厚,每年冬春开花,花小色淡黄,六、七月成熟。果实略呈肾脏形。象牙形。成熟时为**,肉厚核小,味美多汁香甜,含多种维生素,为果中之“皇”。河口芒果主要品种有本地小芒、象牙芒村子芒等,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菠萝蜜:(本地人称“树菠萝”)

菠萝蜜,又名树菠萝,牛肚子果,热带亚热带常绿乔木,树冠高大,有的树茎达l—2米。叶圆卵形,先端尖,冬春开花,花开于主于基部为包状形,七、八月成熟。果实外表皮为麻钉状,似牛胃,皮质厚,一般重达3至5公斤,大者一个重达十多公斤,肉实为多个单形状组成,肉质厚,内有果核种于,果实香甜如蜜,含有多种维生素、营养成份高。全县各地均有种植。

品种有越南引种的薄皮桔(因于南溪栽种一般称“南溪桔”),还有由黄正昌从广东引种在四条半栽种的扇桔(一般称“正昌桔”)

草果

草果,草本多年生植物,喜生于气候潮湿常绿阔叶林地区,果实一年一熟,草果生长在根部,味道辛辣,气味清香,是稀有的名特佐料。

草果除了作调料用品外,还可作多种药用,用火灰把草果的皮烧透后,剥出籽粒放在盐臼里捣成细面,用来医治腹胀。肚痛、腹泻、呕吐、咳嗽、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病症,有温热、顺气、健胃等功能。全县已发展种植14500亩,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中国的一套民风民俗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

汉民族15个主要节日:

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

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

●正月

---------------

初一:春节(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

立春节(于立春日)

初七:人日节

初八:谷日节

初九:天日节

初十:地日节

十五:元宵节(上元节、灯节)

二十:天穿节

廿五:填仓节

晦日:正月晦

●二月

---------------

初一:中和节(太阳生日)

初二:春龙节(龙抬头、龙头节、土地会、春社日/属春秋两社日之一)

十二:花朝节(花神节、百花之神生日)

十五:扑蝶会

十九:观音诞

春分节(于春分日)

●三月

---------------

初三:上巳节(女儿节)

寒食节(冬至日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

清明节(于清明日)

●四月

---------------

初八:浴佛节(释迦牟尼诞辰)

立夏节(于立夏日)

十八:碧霞元君节

●五月

---------------

初五:端午节(端节、端五、端阳、重午、蒲节、天中节)

十三:雨节(关公磨刀日)

二十:分龙节

夏至节(朝节,于夏至日)

●六月

---------------

初六:天贶节(六月六、晒虫节、虫王节、回娘家节)

十九:观音会

廿四:观莲节(莲花生日)

●七月

---------------

初七:七夕节(乞巧节)

十四:秋日拔禊

十五:中元节(盂兰盆节、鬼节、瓜节)

廿九:地葬节

●八月

---------------

初一:天灸日(天医节)

十五:中秋节

●九月

---------------

初九:重阳节

十九:观音会

●十月

---------------

初一:寒衣节(授衣节、冥阴节) (本表于年月底编制,故以此起算)

十五:下元节(下元水官节)

●十一月

---------------

冬至节(于冬至日)

●腊月

---------------

初七:驱傩日

初八:腊八节

十六:尾牙节

廿三:祭灶日(小年)

除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农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现在定名为春节;节日具体时间最后的确定相信和这个时间对农业劳作影响最小有关。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

从阳历看,春节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动。立春在2月4日或2月5日。

小年大年

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

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参见讨论页中的说明),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上画有灶王爷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厨房。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

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

放日期

大陆规定的“春节法定日”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1日至3日)三天。尽管如此,很多地方(特别是非国有单位)还是要到正月初八才正式上班。

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中国周边国家,如韩国,韩语为“Seollal ? ”(韩语“新的一年”的意思),法定日;越南,称“元旦”,这一日的法定时间和中国相同,也是初一至初三。虽然各国称谓不尽一样,但是习俗差不多。

过年习俗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作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作为传统,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参见腊八节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爷上天

扫尘,

贴春联,贴年画,

请神,拜神,送神,

烧香,燃烛,

挂灯笼,灯笼里点蜡烛,烛焰蹿动,真好看.要是放一个电灯泡,可就逊色多了.

拜祖先,

敲锣打鼓,

年夜饭,守岁,

放鞭炮,

拜年,

压岁钱,

踩高跷,舞龙灯,

阖家团聚。出门在外学习工作的人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一起过年。

“年”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腊祭》。据说腊尽时日,人们杀猪祭祀老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唱唱跳跳。至于“春节”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杨震》:“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裏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著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人们捧著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著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阖家团圆。初一淩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著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裏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裏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活动。

哈尼族——除夕妇女忙著做糍粑,小夥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裏都喜欢荡秋千。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姑娘们便奖给神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徵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徵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著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